导读 | 北京时间7月18日消息,多年来,为了开发量子计算机,谷歌投入了许多时间和金钱。现在谷歌正在考虑如何将项目变成业务。最近几个月,谷歌让科学实验室、AI研究人员通过网络连接到量子计算机。知情人士称,谷歌的目标是鼓励大家为新技术开发工具、应用,最终将它变成更快、更强大的云计算服务。 |
彭博新闻拿到一张谷歌的介绍幻灯片,里面谈到了硬件的详细资料,还提到了一个新的实验室,名叫“Embryonic量子数据中心”。另一张幻灯片提到了ProjectQ的软件显示信息,ProjectQ是一个开源项目,目标是鼓励开发者为量子计算机编写代码。
斯坦福量子计算研究人员彼得·麦克马洪(Peter Mcmahon)认为:“它们正在搭建量子硬件,到了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就会将它变成云服务,这点不言而喻。”
有些问题是传统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原子及其它微粒却可以,谷歌系统拓展了新技术的边界。新技术已经研发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还处在研发阶段,它真的实用吗?行业存在争议。尽管如此,谷歌与IBM尝试将技术商用,无疑为高速增长的云计算市场掀开了新的竞争篇章。
劳伦斯利物莫国家实验室科学家乔纳森·杜布瓦(Jonathan DuBois)认为,谷歌的计划一直很明确,它要通过云服务开放量子机器,让政府、学术研究人员免费接入。谷歌新闻发言人拒绝置评。
让部分用户早早接入专用硬件,免费接入,就可以点燃大家的兴趣,这点与谷歌的云业务扩张战略是一致的。5月份,谷歌推出一块芯片,名叫Cloud TPU,它会以付费服务的形式租给客户使用。另外,一些学术研究人员也可以免费接入芯片。
传统计算机处理的是比特(Bit)信息,它们以1或者0的形式存在,量子机器依赖的却是“量子位”(qubits),它可以是1、0,或者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状态。量子计算机真的比现有超级计算机更强大吗?暂时还不知道。到目前为止,量子计算机还没有用在任何商务活动中。
尽管如此,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处理某些重要任务时用量子计算机会快上几百万倍。软银新成立的Vison基金准备投资量子计算,IBM、微软也开发了许多年,在这个领域还有一家创业公司很有名,它就是D-Wave Systems。
2014年,谷歌披露说它准备开发量子计算机。2014年年初,谷歌曾表示系统在2017年年底之前就会证明自己的“霸权”,也就是在理论测试中与现有超级计算机并驾齐驱,或者更好。在彭博拿到的幻灯片中,谷歌再次重申了这一预测。
量子计算机更庞大,需要特殊维护,比如深度冷冻,不过量子服务更有可能会以租赁的形式提供,而不是购买或者放进企业自己的数据中心。如果机器真的很快,用在云服务中就会有优势。谷歌按分钟租赁。从理论上讲,量子机器可以大幅减少计算时间,大大降低云服务价格。谷歌目前的云服务产品落后于亚马逊、微软。
年初时,IBM云计算部门开始让客户接入量子计算机。5月份,IBM为实验服务增加了一个17量子位原型量子处理器。谷歌却说它制造的机器有49个量子位,这台量子计算机就是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使用的量子计算机吗?现在还不清楚。
专家认为,用量子位的多少来评估计算机性能更多只是理论方面的。MIT教授塞思·劳埃德(Seth Lloyd)认为,只有当系统的量子位数量超过100才会有实际的应用出现。尽管如此,劳埃德对谷歌的举动表示赞赏,它吸引大家关注量子计算。劳埃德说,量子创业公司像蘑菇一样冒出来。
Rigetti Computing正是一家这样的公司,它从投资者手中融资6900多万美元,为量子计算机开发设备和软件。它开发的产品包括Forest云服务,6月推出,Forest让企业可以用新机器做实验。
公司创始人查德·里格蒂(Chad Rigetti)认为,量子计算技术现在跟AI一样火爆,但他不愿意给出时间表。里格蒂说:“产业还处在萌芽期,现在还没有谁开发出真正实用的量子计算机。”
如果量子计算机真的有用,当它们出现时可能会影响一些行业,比如提高太阳能面板的效率、帮助企业开发药物、开发肥料。桑迪亚国家实验室(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技术员罗宾·布洛米-科霍特(Robin Blume-Kohout)对量子硬件进行评估,他认为,就目前而言,在量子计算机上只有一种算法效果很好,它用于化学模拟。
从理论上讲,量子计算在加密方面很有前途,与现有机器相比,它可以让数据传输更安全。早在10年前,MIT教授劳埃德就在会议上与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讨论过这个问题。谷歌的两名创始人很感兴趣,教授介绍了一种应用量子密码技术的方法,当用户在谷歌搜索上查询时,没有必要将问题发送给谷歌。
几年后,劳埃德再次碰到了佩奇和布林,他向两人推销了自己的想法。两名创始人检查了谷歌业务,说公司的兴趣不在于此,因为谷歌的广告服务系统需要知道用户搜索了什么。劳埃德称:“现在又过去了7-8年时间,也许他们更愿意接受了。”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04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