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 云服务市场的寒冬暗夜或许还会很长,市场出清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进程。在这样的势态下,最困难的无疑是云服务、CDN领域的长尾小厂商;而中型厂商则需要立马停止价格战。 |
时节还仅仅是初秋,但是云服务市场却已经早早地进入了寒冬。种种迹象表明,此言并非空穴来风。
一则,最近上市公司乐视网收到了重庆基金向其发送的《收购通知书》,通知书称,鉴于乐视云现状,重庆基金郑重要求乐视网于2018年9月28日前,按约定的计价方式,收购重庆基金所持标的股权。
二则,金山软件在8月份发布了2018年上半年财报,财报显示,金山软件在2018年二季度出现了自2017年以来的首次出现净亏损,亏损额达4059万元,而去年同期公司盈利2.84亿元。很显然,云服务业务是亏损的一大原因之一。金山软件在相关披露信息里称,“云行业竞争空前激烈”。从数据看,2018年上半年,金山云营收8.87亿元,运营亏损了3.33亿元。
此外,Ucloud创始人兼CEO季昕华此前在采访中也明确表示:UCloud减少了云服务中的CDN业务,因为CDN亏损比较多,带来大量亏损的业务增长,并不是良性增长。
投资基金要求退出,母公司受累亏损,曾经气势汹汹的大佬也打起了退堂鼓……所有这些,让人不得要问:云服务市场真的迎来寒冬暗夜了吗,云服务市场是不是要进行一轮出清运动了?
潮水褪去寒潮来袭,资本厂商打架都是各为其主
360行,没有哪一行像互联网行业一样,风向变化得如此之快。套用一句流行的歌词,“互联网就像蓝天白云,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
以云服务市场中的CDN领域为例,去年包括青云、华云、驻云科技、迅达云、博云、数人云、数梦工场、北森云、UCloud、EasyStack、SpeedyCloud、BoCloud Hyper等各种中长尾的云服务厂商都获得数额不菲的融资,这一盛况还一如昨日。
彼时,这些厂商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试图在云服务、CDN领域,大显身手、一鸣惊人。可惜的是,仅仅一年多点的时间,境况完全不同。整个市场上,继续获得融资的企业也越来越少。当然,相比于云厂商,更惨的是那些被云厂商拽入泥潭的投资基金、云厂商的母公司们。
以重庆基金为例,资料显示,乐视云于2016年2月引入投资人重庆基金,当时的约定是:乐视控股、贾跃亭承担《股权收购及担保合同》项下收购义务,依据《股权收购及担保合同》以及《承诺函》,乐视网承担连带担保责任。据悉,此次违规担保涉及回购金额为本金10亿元加算年化单利15%计算。
重庆基金之所以要求回购,原因很明显,无疑是因为乐视云的发展达不到当初的约定。换句话说,在重庆基金看来,乐视云的股权收益,远远没有10亿元“拿去理财”,获得每年15%的年化收益来的划算。“出卖”、“被回购”成了重庆基金的第一选择。
被云服务、CDN等子业务拖累母公司方面,金山软件则是典型代表。早在8月14日其发布不达预期业绩预告后,金山软件在港股市场上股价就立马回应,当天股价低开后一路下跌,跌幅最大接近20%,最终收盘价格大幅下挫18.84%。
如果说是为了规模和增速而牺牲利润,那也情有可原。关键是,即使和阿里云、腾讯云进行了激烈的价格战,但是金山云在过去几个季度的增速,并不是太让人满意。
根据金山软件财报,金山云2017年四个季度的营收分别为2.68亿元、3.04亿元、3.58亿元、4.019亿元,2018年一季度营收为4.189亿元。横向对比这五个季度的数据,环比增长率分别为13.4%、17.76%、12.3%、4%。可见,金山云的收入环比增长率从最高的17.76%一路滑到了个位数的4%,8月21日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的金山云收入为4.687亿元,环比增长了11.9%,增速虽然有所回升,但是依然处于低轨位置,可见,云服务、CDN的降价、烧钱打法,并没有给业绩带来爆发式的野蛮增长。
从金山软件的整体数据看,情况更是不容客观。要知道,金山软件三块主营业务,娱乐软件(即游戏)、云服务和办公软件及其他,赚钱的大头是游戏,2018年上半年,金山软件的游戏业务盈利3.35亿元。而2018年上半年,金山云营收8.87亿元,运营亏损3.33亿元。也就是说,金山游戏赚来的钱,基本都被金山云亏掉了。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很显然,金山软件根本耗不起。
实际上,不只是前面说到的乐视云、金山云、UCloud等这些中型云厂商的日子不好过,其它小型云厂商的日子更是艰难。至于阿里云、腾讯云,也都在撑着。阿里云的CDN已经降不起价了;腾讯云也不省心,上半年连副总裁黄海清都出走了,一年多钱一分钱中标厦门政务的事情,更是让其被口诛笔伐,弄得灰头土脸。
值得一提的是,按理说这投资基金和厂商,都是一条绳子上的蚂蚱,本来是应该共进退的。但是,在现在的情势下,他们却不得不各为其主。从资本的角度去看,投资的天然目的是为了获得回报,除非是大基金面对超级热门的标的外,通常都是以快进快出、落地为安的财务投资为主,战略投资并不是最主流的,当然很多时候为了各种宣传上的需求,也会把财务投资上升为是战略投资。
面对财务投资,如果不幸没有签对赌协议、担保合同等保障措施,一旦标的厂商业务发展失败了,钱就只能打水漂了。但是如果像重庆基金签署了担保合同,即使标的厂商业务发展失败,也有一定的弥补措施。重庆基金当下显然也是这么想的,当前情况下,已经不再追求风险投资的超额回报,能够把本金要回,同时拿点利息回来,已是万幸。
和投资基金的出发点不同,厂商融资一方面当然是为了业务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营造自身是“热门资产”的姿态,通过讲述资本故事,不断融资扩张,从而形成正向的循环。
厂商和资本的目的的不同,使得各方对价格战、业务扩张、亏损等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容忍度,这往往是出现矛盾和争执的源头。在市场火热的时候,矛盾被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所掩盖;而当寒冬来临业务不济时,矛盾就会变得越来越尖锐。一如前面提到的重庆基金、乐视云、乐视网甚至乐视控股之间复杂的纠葛一样。
现在的情况是,经济下行、流动性萎缩、行业遇冷、二级市场表现差强人意,短期内种种因素一方面封死了厂商继续向资本讲故事的套路;另一方面也封死了资本顺利退出套现的套路。一句话,潮水退去,套路失灵。由此可以肯定,不用很久,类似重庆基金和乐视网之间“打架纠纷”、金山云拖累金山软件财报数据这样的事件,将会越来越多,尤其是前者。因为,在商业的世界里,同样是“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云服务市场,为什么大家都不好过,都在熬?
必须承认,当前经济大环境有下行压力,再加上具象的比如流动性萎缩,企业潜在负担可能会加重等等,都是整个云服务市场短期内不容乐观的外在原因。
不过,必须强调的是,外部因素只是导火索,内部因素才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发动机。而在技术、产品、运营、营销等所有内部因素中,笔者认为,“思维模式和理念”又是重中之重。一句话,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环顾当下的云服务、CDN行业,互联网在带来各种新思潮、新玩法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三大错误思维:
首先,是快者为王的思维。
“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以及雷军嘴中的“专注、极致、口碑、快”等,一度让云服务市场的各类厂商,都学起互联网,玩起了“速度与激情”。但是他们忽略的是,云服务市场,大部分面对的都是B端的客户群体,B端的客户群和C端的用户群,是完全不同的两大群体,所以面对不同的群体,运营的逻辑也是应该不同的。
此前,很多云服务厂商,尤其是新进入云服务市场比如CDN领域的厂商,都喜欢拼速度。“通过CDN进入云服务市场——快速降价——快速占领市场——快速融资——快速讲云故事——快速获得融资——快速降价——……”,他们试图通过这样一个“快速模型的闭环”,迅速催大业务。
可惜的是,形成闭环需要环环相扣,快速降价就一定能够获得相应的市场吗,尤其是对于小厂商来说?获得了一定市场就一定能够获得融资吗?当下的资本寒冬,绝大部分小厂商都融不到钱了,就是最生动的回答。
对于小厂商而言,速度其实并不是追求的第一目标。而是要在巨头环伺的立场环境里,找到利基市场,同时保持自身产品和技术的独特性、个性化优势,并基于此稳扎稳打,或许这才是更好的姿势。有时候,稳步来,反倒比较快。
其次,是规模制胜思维。
主要业务都聚焦在C端的互联网行业,确实随着用户和流量体量的增长,边际成本会越来越低,规模效应非常明显。但是在云服务、CDN等领域,产品和服务的刚性成本非常的高,产品、服务的价格和需求,几乎是呈线性相关的,试图通过做大规模而降级成本的思路,根本走不通。
由此,那些中小型的云服务、CDN厂商,试图通过做大规模,然后降低成本,接着提升效益,然后获得行业优势,最后成功获得融资、继续做大规模的美好算盘,就失算了。
实际上,TMT行业不仅存在“规模不效应”的情况,而且也存在“规模不防御”的状况。共享单车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前靠低价、补贴领先的ofo、摩拜,如今却迅速被哈罗单车追赶、甚至是超越了。云服务、CDN行业也一样,如果只是一味地以低价吸引客户,不深刻理解技术和专业才是客户衡量的第一准则,在产品和服务创新上没有跟得上,那么这种规模并不能形成护城河作用,只是虚有其表而已。
最后,是赢家通吃思维。
在互联网领域,只要保持先发身位,达到一定的规模优势,就能够建立起自身的护城河,并在此基础上,加速扩张,不断蚕食市场,最终有望达致“赢家通吃”的理想境界。包括即时通讯、社交网络、搜索、电商等细分行业,都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这样的特点。但是在云服务领域,赢家通吃是不可能的:
一是,大厂商即使通过价格战,也未必能够清除竞争对手,因为成本刚性决定了这是一场“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竞争。
二是,云服务涉及到存储、计算、网络、分发、加速、数据库、安全等等各个细分领域,整个行业规模极为庞大。科智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云计算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云市场的规模有望达到3900亿美元。所以,即使是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这样的大厂商,也不能面面俱到。
三是,大厂商自身家大业大,在体系内就存在“服务提供商和客户的关系”,因此天然的在很多领域就失去了“独立第三方”的优势,使得很多外部客户在选择产品和服务的时候,也会忌惮自身数据和业务的保密性、安全性等问题。
割肉止损,或许是面对出清时代最好的姿势
如今大环境正处于周期转变的时代,这种周期转变对行业波动性的影响,要深刻且长远得多。加上上述种种原因给行业带来的震荡,因此云服务市场的寒冬暗夜,将会很长很长,市场出清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进程。
在这样的势态下,最困难的无疑是云服务、CDN领域的长尾小厂商。这类厂商已经呈现出抱团的趋势,比如云端网络、又拍云、帝联网络联合起来,开展战略合作。这在当前环境下不失为一条“过冬”的路子。但是笔者认为,对于小厂商而言,如果看不到很大的希望,有没有足够的过冬的粮草的话,那么当断则断、该卖则卖或许才是最好的策略,越往后拖,市场上的“云资产”越多,往往越贬值。
对于中型厂商来说,则是要立马停止价格战,不要因为还存有点粮草,就陷入和其它厂商、甚至是大厂商的价格战中。对行业里的厂商而言,价格战没有赢家,不妨勇敢跳出价格战的“囚徒困境”,找出自身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要知道,价格也未必就是客户进行选择的第一考量因素。另外,对中型厂商而言,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要尽量多拿融资,哪怕降低点估值都不在乎,还是老话说得好: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至于大厂商,虽然短期内没有生存危机,出清离场一时半会也轮不到他们,但是也要切记一点:谁家的钱都不是天上飘来的。如果还一味地热衷于价格屠杀的游戏的话,那么不仅不一定能立马清空竞争对手,反而可能让自己处于尾大不掉的尴尬。
而且,相比于“墙外”的竞争,有时候“墙内”的竞争,更加残酷。换句话说,在同一个“大体系”里,当周期不改、寒冬延续,到了大厂商也得断臂求生的时候,赔钱业务自然会被首要考虑处理的。腾讯的SOSO、拍拍,百度的音乐,阿里的来往,这些BAT的亲儿子都有可能或被卖掉或被抛弃,TMT行业还会有什么一定是“非卖品”呢?
结语
对于云服务、CDN行业而言,当下的痛苦是:知道有希望,但是希望没有时间表。因此,在寒冬暗夜之时,行业更要远离反周期、反商业的事情,而是要回归商业本质,尊重时间沉淀性,敬畏技术的底色性,注重人本的能动性。唯有如此,才能有朝一日迎接春天的到来,不至于死在“黎明前的黑暗”。
原创文章,作者:奋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21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