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 迁移单体式应用到微服务架构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化过程,有点像这几代开发者一直在做的事情,实时上,当迁移时,我们可以重用一些想法。 Martin Fowler 将这种现代化策略成为绞杀(Strangler)应用,名字来源于雨林中的绞杀藤(strangler vine),也叫绞杀榕 (strangler fig)。绞杀藤为了爬到森林顶端都要缠绕着大叔生长,一段时间后,树死了,留下树形藤。这种应用也使用同一种模式,围绕着传统应用开发了新型微服务应用,传统应用会渐渐退出舞台。 |
迁移单体式应用到微服务架构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化过程,有点像这几代开发者一直在做的事情,实时上,当迁移时,我们可以重用一些想法。
一个策略是:不要大规模(big bang)重写代码(只有当你承担重建一套全新基于微服务的应用时候可以采用重写这种方法)。重写代码听起来很不错,但实际上充满了风险最终可能会失败,就如 Martin Fowler 所说:“the only thing a Big Bang rewrite guarantees is a Big Bang!”
相反,应该采取逐步迁移单体式应用的策略,通过逐步生成微服务新应用,与旧的单体式应用集成,随着时间推移,单体式应用在整个架构中比例逐渐下降直到消失或者成为微服务架构一部分。这个策略有点像在高速路上限速到 70 迈对车做维护,尽管有挑战,但是比起重写的风险小很多。
Martin Fowler 将这种现代化策略成为绞杀(Strangler)应用,名字来源于雨林中的绞杀藤(strangler vine),也叫绞杀榕 (strangler fig)。绞杀藤为了爬到森林顶端都要缠绕着大叔生长,一段时间后,树死了,留下树形藤。这种应用也使用同一种模式,围绕着传统应用开发了新型微服务应用,传统应用会渐渐退出舞台。
我们来看看其他可行策略。
Law of Holes 是说当自己进洞就应该停止挖掘。对于单体式应用不可管理时这是最佳建议。换句话说,应该停止让单体式应用继续变大,也就是说当开发新功能时不应该为旧单体应用添加新代码,最佳方法应该是将新功能开发成独立微服务。如下图所示:
从单体式架构迁移到微服务架构:三个策略
单体应用这么分割有两个好处,其一使得应用两部分开发、部署和扩展各自独立,特别地,允许表现层开发者在用户界面上快速选择,进行 A/B 测试;其二,使得一些远程 API 可以被微服务调用。
然而,这种策略只是部分的解决方案。很可能应用的两部分之一或者全部都是不可管理的,因此需要使用第三种策略来消除剩余的单体架构。
第三种迁移策略就是从单体应用中抽取出某些模块成为独立微服务。每当抽取一个模块变成微服务,单体应用就变简单一些;一旦转换足够多的模块,单体应用本身已经不成为问题了,要么消失了,要么简单到成为一个服务。
一个巨大的复杂单体应用由成十上百个模块构成,每个都是被抽取对象。决定第一个被抽取模块一般都是挑战,一般最好是从最容易抽取的模块开始,这会让开发者积累足够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后续模块化工作带来巨大好处。
转换模块成为微服务一般很耗费时间,一般可以根据获益程度来排序,一般从经常变化模块开始会获益最大。一旦转换一个模块为微服务,就可以将其开发部署成独立模块,从而加速开发进程。
将资源消耗大户先抽取出来也是排序标准之一。例如,将内存数据库抽取出来成为一个微服务会非常有用,可以将其部署在大内存主机上。同样的,将对计算资源很敏感的算法应用抽取出来也是非常有益的,这种服务可以被部署在有很多 CPU 的主机上。通过将资源消耗模块转换成微服务,可以使得应用易于扩展。
查找现有粗粒度边界来决定哪个模块应该被抽取,也是很有益的,这使得移植工作更容易和简单。例如,只与其他应用异步同步消息的模块就是一个明显边界,可以很简单容易地将其转换为微服务。
抽取模块第一步就是定义好模块和单体应用之间粗粒度接口,由于单体应用需要微服务的数据,反之亦然,因此更像是一个双向 API。因为必须在负责依赖关系和细粒度接口模式之间做好平衡,因此开发这种 API 很有挑战性,尤其对使用域模型模式的业务逻辑层来说更具有挑战,因此经常需要改变代码来解决依赖性问题,如图所示:
一旦完成粗粒度接口,也就将此模块转换成独立微服务。为了实现,必须写代码使得单体应用和微服务之间通过使用进程间通信(IPC)机制的 API 来交换信息。如图所示迁移前后对比:
从单体式架构迁移到微服务架构:三个策略
原创文章,作者:kepupublis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27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