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do wildfires start(为什么野火会烧起来)?”
这是 Google 的 2017 年度视频开篇词的第一句,How 是年度搜索的第一热词。与此同时,科技媒体也开始对各行业的发展做年度总结,进而预测 2018 年的走向。
如你所见,总结篇章大多是“负面”的:知识付费狂喜褪色、共享单车集体倒闭、互联网公司死亡名单……类似的情绪层出不穷,都可以编纂成一部挽歌集。
人工智能行业除外。
相较 2016 年,它的声势更加壮大,说 AI 行业过的挺滋润好像也不为过。今年,热钱大量涌入 AI 行业,不少创业公司融资额度经历了新一轮暴增,估值翻倍,人工智能市场呈现一片火热景象,而在中国,AI 被上升为国家战略。
不过,每个行业在繁荣表象的背后,也总有失意落寞者黯然退场。于是,我们也试图搜寻那些退出者,询问 How many AI companies died?
谁倒下了?
截至目前,2017 年宣布倒闭的 AI 公司还没有完整的数据统计结果。但根据上半年腾讯研究院 & IT 桔子联合发布的《2017 年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一些“端倪”。
报告统计,截止到 6 月份,在中美共 1600 多家人工智能公司中,初步估算中倒闭公司总数已超过 50 家。当然,大半年过后,不知道又有多少公司撑大了这一数字。
如果将这些公司做一个分类的话,一个趋势是,无人机、虚拟助理、智能硬件等领域和行业已初显颓势。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选取了以下 5 个败局项目,并简述其溃败的因果:
2017 年 1 月,雷锋网就报道了已成立两年的斯凯智能公司倒闭的消息,原因为产品滞销积压导致资金链断裂,并拖欠员工三个月工资。
而这家公司此前曾获得百度原副总裁李明远投资,占股约 10%,斯凯无人机原办公地点已被另一家公司占据使用。
无人机行业从去年 12 月至今年 1 月的负面消息接二连三,亿航、零度、Parrot 等无人机行业公司都传出了裁员消息。或许,今年还有其他无人机公司面临经营困难,却未有消息传出。
这与在持续近两年快速增长后,2016 年无人机资本市场开始遇冷的大环境不无关系。有数据表明,大疆的市场份额首次下降,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空间已基本成形,而创业公司的生存空间将愈发逼仄。
而在虚拟助理领域,据腾讯研究院分析,应应-雨恒矩阵和智能万事屋这两家主要面向生活服务类私人助理的公司也倒下了。原因是这个领域面临的最根本问题:难以获取用户,商业模式难以验证。
在技术上,这种综合服务类虚拟助理技术并未完全成熟,比如 APP 和其他设备的交互障碍,不完善的个性化推荐体系等都是需要克服的技术难题,也由此导致 to C 的市场并未打开。而虚拟助理目前多使用在一些边缘低端运用,如智能客服、智能问答虚拟助理等。
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社交媒体 AI 管理平台 Meshfire,宣布在 9 月 30 日正式关闭。其 CEO Eli Lsrael 通过一篇博客公布了这一消息,而倒闭的原因,则只被概括为一句话:我们已没有了继续成长下去的能力。
据雷锋网了解,自 2012 年建立后,Meshfire 共进行过 3 轮总额为 35.5 万美元的融资,最后一次是在 2015 年 7 月,估值已达到 200 万美元。
虽然 AI 是 Meshfire 自己宣传的最大优势,声称可以让 AI 技术帮助社交媒体平台管理者减轻一大半压力,但根据 Social Media Society 记者的一次试用体验显示,除了界面充满未来主义的设计感,以及那个与微软 Cornata 定位有点相似的界面 AI 助手 Emmy,其管理功能与其他同类软件并无太大差异。
更不幸的是,具备类似 AI 追踪功能的软件品牌,例如经过更新的 Backtweets 等软件还是免费版,而社交平台 Facebook 与 Twitter 更是自己内置了一系列数据分析工具。
英国公司 Vinaya 是属于比较激进型的 AI 公司,它成立于 2013 年,主要提供帮助改进生活方式的科技产品,如智能珠宝挂件等,主要业务为 B2B 的可穿戴智能珠宝。倒闭的缘由是无法承担技术创新的费用,步子迈得过大以致其在市场上无法立足。
同样,成立于 2013 年的美国公司 Angel Sensor 也犯了心高气傲的毛病。它是一家开源的可穿戴/追踪器公司,专为开发者而设的健身追踪器,即便已经开源了 API/SDK、传感器数据流,融资失败让它彻底无缘产品的生产。
挽歌之声
其实,从以上公司的案例中也可以看出,鲜少有 AI 明星创业公司倒闭的消息传出,死掉的大多是 “含金量”并不高的公司,但这也因此被看做人工智能行业寒冬将至的一个苗头。
对苗头最敏感的当属 AI 行业的专家,他们有的甚至很早就为可能到来的 AI 公司倒闭潮唱响了挽歌。
早在 4 月份,李开复就公开表示人工智能创业有泡沫,未来 12 个月,可能会有一批人工智能公司钱花完后会倒闭。近日,他又在“预见 2018”的主题分享中表示:“AI 项目(融资热)是今年上半年开始的,融资差不多够 18 个月花,明年底估计有一批公司倒掉。”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也有类似的预言。他认为,过去一段时间许多创业公司存在纯粹炒作人工智能概念的现象,而随着竞争的加剧,这些公司就是可能会倒闭的那一批。“就像当年看互联网泡沫看一样,站在 2002 年看是大泡沫。”
更尖锐的声音来自“新经济 100 人”CEO 李志刚。他说,未来两三年,95% 以上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要倒闭,他的理由一是前提不足,二是商业化滞后。前提不足指的是,“没有云计算就没有大数据,没有大数据,人工智能就是扯淡。”在他看来,目前大数据主要掌握在少量巨头和政府职能部门手中,而作为大数据前提的云计算才刚刚起步。
泡沫?“热身”刚结束
唱衰者有之,然而,却也有些业内创业者高唱“反调”,为人工智能公司的发展势头叫好。
在 2018 网易经济学家年会论坛上,旷视首席科学家孙剑对当下人工智能泡沫论调进行了反驳。“前两次是人工智能泡沫,这次不是泡沫,最大的不同是这次商业化的进程落地与前两次比起来都是扎扎实实的。”值得一提的是,旷视科技在 10 月底完成 C 轮融资 4.6 亿美元,刷新了世界范围内 AI 领域的融资记录。
也有人拿共享出行的例子与 AI 相比较,中科视拓创始人山世光则回应说:“(AI 与共享出行的)不同是碎片化特别严重,碎片化指的是需求不是特别标准,不是做一个东西之后,其他的马上都可以跟上去用了。”
他举例说,即使细化到人脸识别这个领域,细分的话也会有十几种不同的场景,每一种场景可能都需要积累不同的数据,甚至算法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因此他认为,人脸识别这条赛道短期内是多家公司共存的局面。
在 AI 领域融资额和所创造的价值上,第四范式创始人戴文渊与李志刚的观点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他认为单看一家公司可能会存在泡沫,甚至会倒闭,“但这个行业,我认为完全没有泡沫,甚至还要再涨两三个数量级。”
他说,现在 AI 公司拿到的所有的钱加起来远远低于 AI 公司每年给行业创造的价值,甚至不是一两个数量级的问题。“我们去服务客户创造的利润,少则几个亿,多则上百亿,这些和我们现在融到的钱,和估值比起来真不算什么。”
“Search on”
看到正反双方的观点,他们从各自不同立场出发,看上去都似有道理,却也让人们对 AI 行业未来的发展脉络陷入疑惑。几乎所有向外界输出 AI 泡沫观点的人,都说未来一年 AI 公司会哀鸿遍野;持相反观点的人则表示,AI 公司们只进行了一轮“热身”,还没到真正大爆发的时段。
但无论如何,人工智能这件事并不存在泡沫,这是无疑的。而对 AI 公司而言,有没有泡沫的答案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思考如何保证自己即使在泡沫期间也不会死掉,难道不是更重要?
至于接下来一年里 AI 行业究竟会发生什么,目前所有的答案终归也只能是猜测。我们不必像是面临一场赌局,站在二元对立的情景里,为选择哪个答案所苦恼。
正如身处在这样一个令人沮丧又满怀期待的世界,Google 在年度视频里将所有关于 How 的疑问,最终都归结为一个看上去无关紧要却又给人以希望的回答。
所以,如果你问 2018 年,人工智能行业将走向何方?
“Search on.(继续探索吧)”
注:题图来源于 Behance,作者为 Marco Goran Romano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29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