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荷兰当搬运工:五花八门的货,八仙过海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库小报(ID:dukuxiaobao),作者:雪碧酱,原文标题:《我在荷兰当重体力打工人》,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提起荷兰,有些人想到的是风车之国,郁金香花海;有些人想到的是黄赌毒合法,同性婚姻合法,安乐死合法。

其实,荷兰的世界之最还有很多。以海上马车夫闻名世界近现代史的荷兰人,其物流业异常强大,而鹿特丹港也曾是欧洲和世界的最大港口。荷兰王国亦早已被各国教科书定性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凭借世界顶级的港口和物流,仅鹿特丹一港就保障了欧洲大陆至少5000万人的日常生活物资,被当之无愧地称为“欧洲门户”。

随着近年来中欧贸易的迅猛增长,中国物流公司的增多,中欧铁路的建立,一些如人力装卸,理货,入仓和转运等港口相关的业务爆炸式增长。很多业务并不适合机械作业,类似传统的“扛箱子”,“扛大包”等体力活儿工作重返舞台。这些活计吸引了很多在荷华人参与其中。

不过,这样的重体力劳动不是谁都能做的,从事它的打工人又有怎样的故事呢?作为一个瘾大技术差的业余新闻工作者,我想给这个特殊群体写点东西,便在2019年6月通过华人社区的招聘广告找到了一家位于荷兰中部城市蒂尔堡附近的华人物流公司,去做一个重体力打工人。

蒂尔堡火车站,很多打工人的中转站

出于保密条款和保护个人隐私的考虑,本文不透露公司名称与同事真实姓名。作者谨保证所述故事皆为事实。

五花八门的货,八仙过海的人

我来到的这家公司安排给打工人的主要任务便是搬运集装箱和理货。通过铁路或海陆从中国运输过来的货物很多都是小而散的东西,并不适合叉车等机械作业,只能由人力来搬进仓库或转运到其他集装箱内。

运往我们这个物流公司接手的集装箱绝大多数来自两条大运输线的终点:鹿特丹海港与中欧班列的终点站——蒂尔堡站。中欧班列由成都出发,北上经陕西宝鸡,甘肃兰州,新疆乌鲁木齐等省市自治区出境,再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进入荷兰,终点为蒂尔堡。线路全程9826公里,耗时15天左右。

作者自制的成都到蒂尔堡基本线路图

我们需要搬运的东西五花八门,有电脑器材,电子平衡车,电动摩托车,电风扇,也有羽绒服,大棉被和各类生活用品。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以纸箱子为包装,也有少数是塑料包装。有些货品的形状不是四四方方,而是奇形怪状,这提升了我们下手的难度。

鹿特丹货运海港一角

阿姆斯特丹的一处码头

荷兰国内发达的运河系统可以保证小型货船能到达多数城市的核心地带。

货物的重量从几公斤到三十几公斤不等,货物的种类尺寸繁多,仓库的地形复杂,成捆的单据一张都不能弄错,我来之前都没想到传说中的“扛大包”却是一个同时需要体力,智慧,记忆力和技术的工种!

令我更想不到的是这里有群来自五洲四洋,各有独特故事的同事们。

这家物流公司的经理小苏是一名十几岁来荷兰投奔亲戚的男子,籍贯温州,现在三十多岁,平时有点爱算计,对于员工并不是很友善。他其实也是在荷华人的代表之一,对于打工人是能省就省,能扣儿就扣儿,员工福利的观念比较淡薄。

其实小苏也是给人打工的,这就牵出了幕后大Boss——登叔,他我会放到后面讲。

我们这些缤纷多彩的人凑在一起,从事一项大部分人此前都不了解的凶猛工作,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大多数搭乘此类大巴的人都是上班族

任务艰巨,收入几何?

总体来说,这样的物流公司的工作密度与相应的体能消耗还是很大的。

首先,集装箱大货车来了,无论是卸货到自家仓库还是倒腾到另外的集装箱转运给其他地方都会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工人们必须在规定时间完成任务,有时候真的是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其次,在卸货,装货,码货的过程中工人们需要默契而紧密的配合。全程所接触到的诸如厚重的木质托盘,电动叉车,手推车等器械哪个使用不好或配合不流畅便有可能伤到工友。有次老张和老李在修理传送车衔接处的时候就差点没把手弄骨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体力必须好。在货物密集,集装箱大量涌入的时候,有时一天需要搬运4到6个集装箱。每个箱子有10吨到20吨不等的货物, 三,四条汉子要在短时间(根据不同种类,通常1到2.5小时)内一起完成。工友们全身湿透是标配。力量不足,体力不好的人甚至有脱水或昏厥的可能。

有人因身体单薄,不堪重负,工作过两三次后便被老板小苏辞退了。另外,这种工作对于腰和膝盖是有一定损伤的。

仓库内部运输货品的小型电动叉车,工人把叉车的两个凸齿插进木质托盘后,就可以随意移动了。不过这也是个技术活,对不准叉槽就很有可能损坏托盘或货物。

工作时大家会穿戴荧光马甲,硬头的劳动保护鞋子并佩戴手套。这是一份工作,但更是一项修行。

我平时小有健身,也练过泰拳,但在“关键时刻”都没能扛住全天,只能和其他同事轮休着来。这里就要讲讲先前提到的登叔。登叔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大老板,50多岁,我们打工的这个物流公司只是他众多的投资之一。传闻登叔身家14.7亿,货币单位是欧元。因为住的比较近,登叔经常过来看看,有时也会跟我们一起搬运集装箱。

重点要说的是,只要他干活,无论当天来多少集装箱,都不会轮休,汗流浃背也咬牙干完。而每次从老板小苏(其实是为他打工的)手里接过劳务费时,登叔笑得都很开心。

打工人们从事这样繁重艰辛的工作,他们的收入是多少呢?

一般来说,在荷的各大华人物流公司依集装箱大小和货物的种类给出工人的卸货价格是100到200欧元/集装箱。而搬运一个集装箱一般需要3到4个人,这钱大家均分。根据来货的多少,我们每周的工作时间有时是3、4天,有时是5天,每天4到8个小时不等。

如果以月收入来算,在劳动的旺季,每个人每月能拿到1600欧到2200欧左右,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1.2万到1.7万上下。

总体而言,此类物流公司都有一些合同工和一些零工。从事搬运这一块儿的绝大多数是零工,当时搬完,当天结算。

这样的体力活打工基本上是不签合同的。雇主与雇员双方商量好一个价格,便按此执行了。大家赚的都是所谓的快钱,有时候对于货来多了但工钱不增加的情况也就不太计较了。


工友间的关系与形形色色的接触

无论国内国外,在任何单位,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和相处都是一门学问。

那么,这家在荷兰的华人物流公司内部是怎样的呢?

不管是合同工,还是打工人之间,大家的相处还是很融洽的。人与人之间没太多的利益关系,也就谈不上勾心斗角,明争暗抢。

我们一般都是自己带饭或是去附近的小餐厅买点汉堡,薯条之类的食用。绝大多数物流公司都建立在人烟稀少的工业区或仓储区域,附近是没有超市或像样餐馆的。午饭时间大家都是各吃各的。多数人吃完饭会喝些咖啡(大多数荷兰的单位都会提供咖啡)

我们物流公司后面300米的地方便是典型的荷兰郊野森林了

我们公司对面便是典型的跑满小肥羊的荷兰草场

咖啡时间也正是同事们聊天的时间。17岁的荷兰孩子彼得偶尔会参与我们的聊天,这时候大家会礼貌性地把自己的语言切换成英语或荷语。土耳其同事哈斯不太喜欢讲话,但平时也都礼貌性地打招呼。

作为荷兰年轻人,彼得对这个华人物流公司还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他对于老板小苏的某些做法很有意见。第一个:老板小苏时常为了节省成本,把某些机械可以完成的工作交给工人去做。彼得直言这种行为是愚蠢的,最终并不能节省成本还无谓地消耗了人力;第二个:老板在细节处不尊重员工。比如有一天小苏在大家做理货工作时拍了几张照片,目的是用于对客户的宣传。彼得认为不打招呼就拍照,这是侵犯员工肖像权。此类事情根本不该发生。

虽然对中国老板颇有意见,但彼得对于中国和中国人并无恶意。他还赞叹中欧铁路的修建,说以铁路方式把货物从亚洲运到荷兰腹地,这在他来这家公司之前连听都没听说过。

很多荷兰物流公司的仓库都是这种四四方方的样貌

除了与本公司的同事接触,我们打交道比较频繁的便是从荷兰本国和欧洲各地前来卸货,装货的重型卡车司机们了。

由于地区工资水平的差异,目前在西欧各国从事长途运输的有很多东欧和南欧过来的司机。他们的工资要比西欧国家同行的低,雇主们就更愿意找他们。

常和我接触的丹尼斯来自罗马尼亚。他说在罗马尼亚,学习半年就可以拿到大卡车驾照(欧盟通用),再实习个半年就可以出山了。21岁的丹尼斯月收入3000欧左右,他对现在的工资很满意,说是比罗马尼亚多三倍以上。

纵然如此,丹尼斯也很节俭。比如,荷兰的物价比德国高,他就在路经德国超市时买好食品,开进荷兰后吃这些东西,而不是在荷兰的超市和餐馆消费。

在众多司机里,我们偶尔还可以遇到女卡车司机,是猛男群中的一道风景线。女卡车司机的官方称谓是Lady Trucker,我所见过的三位女卡车司机都是膀大腰圆,身材魁梧的女汉子。

顺道给大家透露一个秘密:越是这样玩转重型卡车的钢铁直女,日常生活中越喜欢开小巧玲珑的汽车,诸如菲亚特500,高尔夫之类的。有的Lady Trucker还会在自己的私家车上帖上“Lady Trucker”的标识,供其他司机膜拜。

图片里的建筑是阿姆斯特丹北部靠近码头的一个老仓库,现已废弃,改为一些艺术展和乔丹鞋展会的场所。上面的标语是“做艺术,而不是赚欧元”。

几个专访

作为一个业余记者,我当然会对我的同事们进行专访,听听他们自己讲述的人生。这并非正襟危坐的那种采访,都是在吃饭,聊天时进行的。

小六:“睡得香甜,鸡肉牛肉摄取量猛增”

作为留学生打工群体的代表,小六是必须要采访的,以下是他的口述整理。

“我是河南的,来荷兰是2015年,上的是鹿特丹某大学的国际工商管理。每次向新朋友介绍我来自哪里,都会让对方误认为我是在荷兰土生土长的华裔。

我们家在国内算是中产,不好不差,留学的各种费用安排得起。但是我出来打打工总是好的,至少可以贴补些日常开支,也有旅游的资金。

我现在处于写论文阶段,所以能不用去学校而多打几天工。我之前打工的地方基本是中餐馆,老板多是温州,福建一带的人。餐馆的活儿虽然不比集装箱搬运更劳累,但其实一点也不轻松。

我和工友经常是又要刷盘子,又要备菜,又要做卫生。最烦人的是,老板总觉得既然给了你工钱就要让你一秒钟都停不下来。即便手头正常工作完成了,也要支使你擦擦这,摸摸那。

中餐馆这样的工作方式让人的精神时刻处在紧张状态。最可怕的时段是每天晚餐的那几个小时。荷兰人的晚餐基本集中在5点半到7点半这两个小时之内。这个时段内,餐馆的打工人会异常的繁忙。有时候前台自动机器里的单子会连续出票,甚至拖到地面上好远。

而洗碗工则要面对积累成半房高的碟子塔,手头稍微放慢还要遭到老板的催促。这就难怪为何荷兰曾做过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荷兰压力最大的职业是餐饮业。

而华人/中资的物流公司开始招人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情。集装箱搬运虽然很需要体力,很辛苦,但要比做餐馆工作省心很多。虽然咱们也有理货,贴单之类复杂的任务,但相对餐馆来说依然算是不那么令人崩溃的。

做这份工作以来,我的最大变化就是睡眠质量提高了——每天回家一沾枕头就能睡着,并且能睡足8个小时。另外,我的饮食结构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最近几个月我吃的鸡肉与牛肉要明显多于以往。

当然了,这种打工绝非长久之计,干一天算一天。真正该投入精力的自然是好好毕业,好好找工作咯,不过这家物流公司到时要是招聘管理者什么的,我想我会来试试。”

哈斯:“反倒是中国人更容易交流”

在荷兰出生长大,拥有荷兰护照的土耳其裔青年哈斯虽然平时话不多,但有时也会交流那么一些。

“我虽然是法理上的荷兰人,但我觉得自己和荷兰社会与文化并不怎么关联。我的现实生活中荷兰本土白人朋友凤毛麟角。我们的宗教,文化,饮食习惯都差别太大,且荷兰人大多比较冰冷,所以双方都不太想有太多交集。

我今年27岁,有妻子和两个孩子。我的妻子也是土耳其裔,我们过得不错。

至于为什么我选择来中国人的物流公司上班,是因为我觉得中国人反倒比荷兰人更容易交流。中国人很传统,价值观与我们也有类似之处——重视劳动,重视家庭,踏踏实实工作。

很多土耳其裔,包括摩洛哥裔青年在荷兰都会遇到一些找工作方面的困难。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土耳其裔,是乌特勒支大学某工科的硕士毕业生。然而他找工作四处碰壁,还是只能缩在他爸爸的小店里打工。

摩洛哥裔的现实情况就更惨了,可以说他们是不被雇主信任的一个族群。甚至荷兰的各级足球俱乐部还有一个不成文的奇葩限制,就是一个球队不能在场上同时出现三个摩洛哥裔,理由是那样会形成小团体,不利于球队和谐。

中国人的公司就不一样了,只要有体力,能干,就可以好好工作下去。我是这里的合同工,搬运集装箱只是偶尔来帮帮忙,赚点额外奖金。我觉得在这里工作更轻松,省去了荷兰人公司的人情世故,挺好。

我这人脾气秉性急,说话办事直接。有时我在工作时会吼几句其他同事,但那都是单纯的为了干好活。后来大家也都表示理解,所以一直以来和别人相处得都还愉快。

我认识一个阿富汗人,也想来这里工作,但是没有荷兰身份,来不了。那哥们儿是历经小半年,从阿富汗一路翻山越岭,倒换船只,徒步涉险偷渡到荷兰的。他也是想找个公司好好做事,但是申报难民期间没法签合同。他现在在一个露天市场给人打杂。

从这方面来看,中国人的物流公司对于各个族裔的人群还是挺具备吸引力的。总体来说中国物流公司挺适合我们,干活拿钱,相处简单。”

老K:“我为我的女儿骄傲”

老K代表了一些在国内混得不错,拥有财富,后来移民到欧美的人。他在深圳是大老板,然而到了这里却成了搬运工,不过他并不为此感到别扭。

“我是三年前办了投资移民全家来的荷兰。我英语还可以,在荷兰正常生活没问题,就是荷兰语不会说。我在这边买了房子和一些交通工具。

跟国内大城市比,荷兰的生活太单调无聊,晚上7点多大街上就没什么人了。搁中国可能很多人还没下班呢。这两年生活太安逸了,没有事情做,也没有啥动力,天天陪着老婆孩子。家里的重点就是我女儿,我要负责给她做饭,安排带去学校的午餐,有时还要辅导两下作业什么的。

正好今年我女儿在荷兰顺利考上了一所好大学,我也就有闲时间出来‘见见世面’了。

我在国内要么就是办公室,要么就是应酬酒局,没掌握什么具体技术,没法做细腻工种。另外,早些年看那些讲述华人生活的影视剧,一向对中餐馆没有啥好感。找了半天,觉得这个物流的活儿还不错,就来了。

怎么说呢,来华人物流公司吧,能消磨时间,能有事做,还能认识些朋友,没准对我以后的生意也有好处。

我来这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确实想弄点钱花花。虽说我的资金够用,但每天闲在家里坐吃山空,这种感觉真的是糟糕透了。人长期闲着,心里空落落的,不是什么好事。闲着隔三差五能出来透口气,带点现金回家,要比之前的状态好很多。

话说回来,如果不是我女儿去大学寄宿了,我其实也出不来。中国的家长就这样,你看人家荷兰的家长,才不管那么多呢,自己的儿女基本都是个高度自治的放羊状态。

人生走到现在,生命中最让我骄傲的还是我的女儿。她来荷兰的时候正是高中的年龄,能够快速地适应荷兰生活,掌握荷兰语,都是挺不容易做到的一件事。从小时候我就带她去过不少国家旅游,这也对她现在能适应国外生活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她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楚明确的规划,按部就班地去实现一个个目标。我很看好她哟。

现在我们老两口子自己在家过日子,有时候谁看谁都心烦。现在出来搬几个箱子,累一身臭汗也挺不错的,带回点小钱全交给老婆充公,她也是开心得不行。

这几年欧洲经济状况有待观察,我不想轻易动钱开公司,做投资。

等回来我把这里的路子摸熟了,咱们可以自己做物流公司或是搬运公司,到时候把你(指作者)叫过来,你可是新公司主力哟。”

荷兰的公司文化

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我也简单总结出几个荷兰本土公司在文化上的特点。

  • 工作时间

在欧洲,人们每天的工作时间并不长,丹麦这样的国家已经实现了每周四天工作制。荷兰虽没像丹麦那样,但一些公司每周五的下午是把时间留给老板和员工们喝咖啡,喝啤酒,聊天放松的。

  • 同事关系

甭管是修桥的,铺路的,开机械车的,工作时都是咖啡不离口,收音机音乐不断,同事之间有说有笑,甭管关系真好假好,反正看着非常欢乐和谐。

我经常在周五下午看到隔壁荷兰公司的员工在他们院子里紧张忙碌地搭烤架吃烧烤,这是该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而这样每周占用上班时间的烧烤活动放到华人公司则匪夷所思。

  • 老板与打工人的关系

荷兰的价值体系里,凡是劳动的就是光荣的,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举个极端的例子,在红灯区合法的荷兰,某些性工作者的丈夫会早晨送他们的妻子/女友去上班,晚上再去她“单位”接她回家。在性工作者依法纳税,定期体检,享受合法权益的荷兰,色情业也只是一个工作而已。

除此之外,荷兰的老板和员工也不过是职位不同而已,没什么高低尊卑的概念。

多年前荷兰有位政客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一位市长和一名工人在小巷子里走对脸,那么市长应给工人让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读库小报(ID:dukuxiaobao),作者:雪碧酱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39480.html

(0)
上一篇 2021年9月3日
下一篇 2021年9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