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晚1个半小时的vivo X70发布会上,有1个小时都被用来着重介绍该系列手机的强大拍照能力。
无论是与蔡司合作的镜头,还是那一堆眼花缭乱的摄影算法,其背后都离不开那颗极具话题性的自研V1影像芯片。
继华为之后,小米、vivo甚至OPPO都加入到”造芯”的赛道,国产手机的”缺芯困扰”真的可以解决吗?
vivo芯片,不得不造
vivo选择造芯有很多理由,但其中最现实的原因也很简单:手机厂商的”影像竞争”。
目前各家手机厂商的产品,无论是处理器、屏幕、还是电池等零部件,在供应链差不多的情况下,差距并不会太大。
唯一能让观众最直接感受到的差异,就在于手机拍出来的照片,到底好不好看。
众所周知,手机影像的表现与算法密不可分,那么对应到硬件上,就是ISP。
从国产手机自研芯片的发展来看,华为在影像上的领先地位,就得益于自研ISP技术。
2015年,华为海思麒麟950首次采用自研ISP技术,搭载该芯片的华为Mate 8拍摄能力大获认可,此后历代新机的拍摄功能成为核心卖点。
与之对应的,在CMOS上疯狂堆料的小米,拍照效果却始终不尽人意。
由于使用高通芯片集成的ISP,性能强悍的索尼CMOS并不能发挥应有的实力。因此小米选择重启”澎湃计划”,并在今年初推出了名为“澎湃C1”的自研ISP,从硬件角度进行调教。
和小米相同,vivo同样将影像技术作为自家竞争点之一。
近几代产品中,vivo都试图突破已有的手机影像框架,打造一道技术护城河。由此,自研影像芯片也可视作vivo向差异化竞争迈出的关键一步。
在发布会上,vivo使用了许多有趣的宣言,例如”vivo自研芯片的一小步,未来影像算法的一大步”、”今天开始,手机摄影将进入硬件级算法时代”等等。
如此一来,手机厂商先从ISP芯片下手就不难理解了,不论是小米、vivo,还是暂未推出芯片的OPPO,他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在主芯片没有办法实现影像处理差异化的前提下,自研ISP芯片可以提升影像表现,同时减少对SoC的依赖,从而避免拍照时发热、耗电快等不佳体验。
简单概括而言:ISP芯片,不得不造。
距离解决”卡脖子”,手机厂商要走的路还很久
虽然名义上是自研芯片,但ISP和大众期待的SoC芯片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前者为专用芯片,容易自给自足,但应用范围局限,定制化需求高,且因为需要的工艺并不高,因此不受缺芯影响。
而大众期待的SoC芯片为通用芯片,在生产端需要全球供应链参与,所以竞争壁垒很高,属于卡脖子技术。
事实上,过去国产手机厂商还是很乐意去攻克SoC难题的。抛开海思麒麟芯片不谈,即使是小米也曾发布过澎湃S1。
但随着技术更加先进,为啥手机厂商反倒却对SoC避而远之?
首先,自研芯片的成本还是太高。
虽然自研芯片是节约运营成本的一部分,但相比于前期的投入而言并不值得一提。
据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介绍:V1芯片的开发历时24个月,投入研发人力超300人,而这仅仅是一颗并不那么重要的专用芯片。
如果想真正攻克手机SoC,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难以估量。
就以海思为例,在芯片断供之前,华为在麒麟芯片相关的技术研发投入,每年至少20亿美元以上,而随着芯片工艺不断提升,资金投入也逐渐增加。
这几年间,除了华为海思,小米松果是唯一涉及SoC制造的国产手机厂商,但也只是推出了澎湃S1一个芯片就没了后续。有供应链消息透露,澎湃S2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与成本和技术有关系。
与苹果、三星和华为相比,小米及OV们的造芯体量还是太小,面对需要数十年投入与试错的造芯,不能一蹴而就。
另一方面,芯片是一种需要全球供应链的产品,想要独立完成先进制程芯片的设计、制造和生产十分困难。
目前理论上只有三星可以独立完成,国内厂商想要在供应链上实现”国产化”,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尤其是在5G时代下的敏感因素,加大了自研SoC的风险。对于小米、OPPO、vivo来说,它们如果想自研SoC,或许还要考虑到合作伙伴高通的感受。
结语
目前来看,手机厂商们从ISP这种简单的芯片入手还是比较明智的选择。
一边可以让自身产品站稳高端市场,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在芯片设计上的经验。
而随着小米及OV的实力不断提升,它们也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在造芯上大展身手。
就以小米来说,当下已经投资至少42家半导体相关企业,从而支撑其产业链实力。
虽然说ISP并不能解决国产芯片的难题,但还是让我们看到了手机厂商们的信心。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48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