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豹变(ID:baobiannews),作者:秦海清、李鑫,编辑:邢昀,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18年7月4日,时任海航集团董事长王健在法国考察意外失足坠亡,双巨头中本已退居二线的陈峰再度走向台前。重回董事长之位四个月后,陈峰集中接受了几家媒体采访,《财经》记者问了个“出家”的问题。
陈峰说,“我尘缘未了,银行欠那么多钱没还呐。”
彼时,海航疯狂扩张的协奏曲随着内外环境变化戛然而止,高杠杆激进并购带来的流动性流危机爆发。陈峰主导海航断臂求生,对外持续减持资产回笼资金。当时海航表示,已处置了近3000亿人民币的资产。
不过,海航最终“自救”失败。2020年2月,海南省政府牵头成立联合工作组,摸底核查一年后,宣布海航资不抵债,破产重整。
联合工作组进驻后,陈峰实际上再度从公众视野消失,直到9月24日晚间,海航对外公告董事长陈峰、CEO谭向东因涉嫌违法犯罪,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最终尘归尘,陈峰的尘缘以这种方式了结。
而按照此前披露的重整方案,陈峰、谭向东等老股东团队在海航集团等企业的权益全部清零。联合工作组组长、海航集团党委书记顾刚称,这是股东必须承担的基本责任,也是民营企业野蛮生长带来的必然后果。
陈峰信佛,可能没有人比他更懂“因果”。
海航的“陈峰时代”结束了,破产重整工作还在继续,9月27日到30日,海航集团及旗下上市公司海航控股、海航基础、供销大集等迎来关键的第二次债权人会议。
从某种意义上讲,陈峰的结局对其他正处于,或行走在危机边缘的企业家,何尝不是一种警示。
“因”何而起,危险扩张
陈峰被抓的消息发布后,海航员工收到了顾刚的一封全员信:
“在度过困难,摆脱危机的时候,很多人又丢了初心、忘了使命,总以为故事还可以重复,是上天给了自己机会,总是把因果和自己的冒险经历挂在嘴边,佛经成了指挥自己的行动指南。直至当野心和欲望把集团送入深渊的时候,再一次遇到更大危机的时候……很多事情就真的已经注定。”
总以为故事还可以重复,这句话意味深长。
在前二十多年的故事里,海航屡屡化险为夷,一边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的传闻不断,另一边伴随着质疑企业仍不断扩张,成为庞然大物。到2017年,海航集团表内资产达到1.2万亿。
在陈峰等人口中,这“九死一生”的创业史,结合佛学因果论,被反复提及。
海航官方的创始时间是1993年,但此前已酝酿多年。
据财新报道,1953年出生于北京的陈峰,曾在中国民航局工作。在这里,陈峰与王健结识。后来陈峰离开民航系统,加入刚组建的中农信,主要负责从世界银行拿钱,也完成了金融知识和资源的初步积累。
1988年海南省经济特区诞生,开放的金融政策,吸引十万人下海南掘金,这里诞生了许多因胆子大而暴富的财富神话,高杠杆融资、击鼓传花是繁荣背后的底色。
陈峰也跟着当时中农信的总裁来到海南,一起南下的还有刚从北京财贸学院硕士毕业的谭向东。
海南省邀请既有海外学习经验又有民航背景的陈峰,筹备海南省航空公司,陈峰与海航的故事正式开启。省政府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全民所有制的海南省航空公司,陈峰此后捕捉到股份制试点机遇,募资2.5亿元,新海航诞生。
陈峰后来回复《21世纪》采访时称,“海航成立之后,我把这顶花翎(1000万)还给政府,正式落草为寇了”。
把握住民航业对外资开放的契机,陈峰和王健在华尔街百般游走,境外发债,拉来资本大鳄索罗斯的2500万美元,轰动一时,海航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航空公司。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非典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本来都给海航带来巨大冲击,但每一次反而成了扩张的起点。
亚洲金融危机时内需快速下滑,索罗斯和海航受到质疑。而随后国资改革,央企兼并重组的机遇中,海航1999年11月A股上市,融资逾9亿元,渡过危机。新千年后民航企业重组,海航开始密集的资本运作和并购,兼并长安航空、控股美兰机场,2001年又拿下新华航空和山西航空。
2003年非典下航空业停飞,高杠杆扩张的海航遭受重创,2003年净亏近13亿,每股亏损是同行业几家公司的5倍左右。隐藏在财报中过高的资产负债率,节节攀升的财务费用,都是激进扩张的并发症,唱衰声音一片。有趣的是,这让海航意识到只有一个航空主业,抗风险能力不强,反而借助境外资金开始多元化扩张,向商业、旅游业、物流业等上下游进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风暴,海航又借助“四万亿”大船再度平安降落。
海航十年时,陈峰在内部讲话中总结成功秘诀,“发善念、用心力,尽人力而顺天命……海航的发展正是运用中国文化精粹中如何启发大智慧的方法,和做人布道的学问去做人做事”。
不断的在危与机中周旋,信奉佛法的陈峰和王健,更多归结为因果。
高杠杆时代的最后狂欢
“购物”让人上瘾,海航越买越大。2012年,海航成立第20个年头,资产增长3.6万倍。此时,陈峰与王健这两位海航创始人开始争夺经营权,最终王健占了上风。
2016年,陈峰淡出权力中心后,海航在王健的带领下,乘着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东风,疯狂全球买买买,将希尔顿酒店、德意志银行、曼哈顿公园大道245号大楼等知名资产注入海航。
据财新周刊不完全统计,海航2016年公布的跨境并购交易总额超过1700亿元。这么多钱,从哪儿来?海航并购的目的是融资,融资的目的是并购。
海航集团前总经济师文小芒也曾表示,“通过杠杆作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来壮大自己,这也就是海航企业规模高速增长的惟一技巧和秘密。所以,企业并购一直都是海航集团的核心业务,海航关注几乎所有可能的并购机会。”
2017年上半年,海航依然在全球撒钱。海航副董事长李先华曾透露,海航这两年多不到三年的时间,并购投资规模接近500亿美元。这是海航辉煌的顶峰,也是海航的转折。
这也是疯狂资本的最后狂欢。2017年6月,传出银监会要求各银行对海航、安邦、万达、复星、浙江罗森内里投资公司的境内外融资支持情况,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摸底排查,重点关注所涉及并购贷款、“内保外贷”等跨境业务风险情况。
被点名的万达率先开始甩卖资产,王健林“瘦身”之后跌落中国首富,“继位者”是恒大的许家印。
同样被点名的海航逐渐陷入流动性困境。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2017年9、10月份,海航的管理层感觉到境内境外的银行流动性都下来了。“只有出没有进,这个时候真正感觉到严寒降临了。”
突然的监管要求被视为海航危机的“因”,可这何尝不是海航疯狂并购的“果”,在陈峰看来,这个“果”毫无疑问是王健种下的。
充裕的流动性戛然而止,海航开始抛售资产回笼资金。而2018年7月初,王健在法国公务考察时意外跌落导致重伤,经抢救无效后离世,陈峰不得不重出江湖。
自救失败,资不抵债
王健去世之前,2018年上半年,海航集团已经处置资产2000多亿元,但下半年陈峰执掌海航后,资产处置速度明显放缓,只有上半年的一半。
陈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8年下半年加大了处置资产的力度,但情况与上半年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大家都没钱了,所以有些很好的资产也没有预期处置得快。
2018年11月,陈峰在海航内部进行一次集体反思和全面检讨,同时也有点“甩锅”的意思,他说几年来都处于边缘状态,被认为“有点碍事”,“他(王健)冒险我也不能说不是,直到2017年底告诉我发不出工资了,我才知道买了这么多项目,问题这么严重。”
不过陈峰认为,海航的危机正在逐步过去,而且一定可以过去。但形势并不如陈峰认为的乐观,2019年,海航处置资产的速度继续放缓,并且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原本一些优质的资产只能降价出售。2020年,新冠疫情进一步打击了海航的现金流,钢丝绳再也绷不住。
而据财新报道,一位深度参与海航处置资产的人士称,“最大的问题是,海航还误导外界,让人以为海航只是短期流动性风险,卖资产拿回钱就能赌上窟窿,但实际上已经资不抵债,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
2020年2月19日,海南省政府与陈峰等海航集团高层谈话,10天后,“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进驻海航,这被外界解读为,陈峰领导下的海航自救失败。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工作组进驻海航后,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摸清了海航的“底”,海航内部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这是海航历史上第一次摸清了整个集团的资产底数、管理结构、股权关系和债权关系。”
摸底的结果是,海航严重资不抵债。
2021年1月26日,在海航新一届党委改选中,陈峰出局。3天后,海航公告称,债权人申请法院对海航破产重整。3月13日,海南省高院裁定对海航集团等321家公司进行实质合并重整,债权登记后暴露出资不抵债近4000亿元。
这些债务中,除了部分员工未发的工资,还有员工购买海航理财不能兑付的钱。
当初海航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不断在外部找钱,对内则推出了一款“员工宝”的理财产品。据财新报道,海航理财产品债权申报规模逾300亿元,涉及人数约有6万之多,其中近约2.3万为“海航系”内部员工。
2020年9月,西安市碑林区法院向陈峰发出“限高令”,红星新闻调查发现,这是由于海航旗下APP聚宝匯上的理财产品出现兑付问题,有投资者将之告上了法庭。
2021年6月,网上流传一封海航员工集体举报陈峰的信,列出陈峰数宗罪,其中包括贪心妄想把海航变为家族企业,暗箱操作私自兑付集资款等。信中写到:
2018年至2020年期间,集团连续处置了3000多亿固定资产化解内部流动性资金危机,作为当时海航集团主要负责人的陈峰丝毫没有考虑海航员工的利益、工作生活和生存问题,在不公开不公正的情况下,利用手中职权私自动用近百亿资金,优先给自己、亲朋好友以及部分嫡系集团高管购买的集资产品进行了本金及其利息的兑付。
这一幕倒是与最近另一家陷入流动性危机的企业相似。同样因为购买公司理财逾期不兑付,2021年9月,恒大部分员工堵了恒大集团总部的大门。恒大财富总经理承认,自己因为家里有急事确实提前兑付了,此外与许家印妻子同名的一位女士也提前兑付了。
随后许家印在“恒大财富专题会”上表示,“要确保所有到期的财富产品尽早全部兑付,一分钱都不能少”,甚至表态,“我可以一无所有,但恒大财富的投资者不能一无所有。”
海航驶向何方?
后陈峰时代的海航,将以何种面貌示人?我们可以从集团层、子公司层两方面来做观察。
集团层面,一个典型特征是,破产重整后,慈航基金会及陈峰等老股东将全部出局,海航集团由债权人持股。
在9月18日海航集团2021年度第39周安全生产经营例会上,顾刚表示,重组后老股东团队和慈航基金会,在海航集团及成员企业持股权将全部清零,不再拥有相关股权。
根据公司法原理,债权人利益优先于股东利益。海航集团进入破产程序,表明公司根本无法清偿全部债务。清零后,老股东的权益将对应分配给债权人抵债,由此“债主”变成股东。或者,老股东的股权被出售给战略投资者,再由战投提供资金还债。
不过,由于海航集团的债务如蛛网般交织密布,并未统一引入战投。此前《财新》援引一位知情人士谈到,之所以不在集团层面引入战投重整,在于“谁也兜不住这么大的窟窿”。
真正将引入战投的,是集团下属参控股公司。
顾刚此前谈到,如破产重整顺利完成,海航将重整拆分为四个完全独立运营的板块——航空板块、机场板块、金融板块、商业及其他板块,各板块由新的实控人股东带领前行,相互完全独立,确保各板块各自回归主业、健康发展。
海航集团核心参控股上市公司/豹变
今年1月29日,海航集团旗下最核心三家上市公司——海航控股、海航基础、供销大集,相继披露公告,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本次事件共涉及上市公司的母公司、主要子公司及关联方64家。
不过,截至目前,海航集团旗下两大重要核心业务板块航空、机场均已找到战略投资“意中人”,一个是辽宁方大集团(下称“方大集团”),一个为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下称“海发控”)。而9月27~30日,破产重整各程序第二次债权人会议将召开。
这意味着近8个月过去了,海航集团重组的万里长征,取得一定进展。
公开信息显示,2002年成立的民企方大集团,主营钢铁,并涉及炭素、医药等领域。方大集团擅长并购重组濒临破产企业。早在成立之初,方大集团就成功重组抚顺炭素,助其年内扭亏为盈。截至2021年6月底,方大集团总资产1505.6亿元,资产负债率只有56.1%,账面货币资金高达508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超3成。
成立于2005年的海发控隶属海南省国资委,是省重大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主体。官网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6月底,海发控总资产996亿元,净资产461亿元,是海南首家AAA主题信用等级国企。
宣布引进战投的当天,海航控股和海航基础还发布了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以资本公积金转增的方式,引进战投和抵偿债务。按照此设计,重整之后,方大集团直接持有海航控股约13%的股份。海发控将持有海航基础约28.88%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
可以看出,这次公积金转增,将使得包括中小股民在内的现有股东账面权益被大幅稀释,但这是破产重组中必经的阵痛。自消息公布至9月24日,海航控股、海航基础股价分别下跌9%和16%。
两家公司的未来将如何?
按照计划,海航控股重整完成后,作为自贸港的主基地航司,将充分享受自贸港红利,同时未来可能注入首都航空、西部航空等资产。9月27日的二债会上,顾刚表示,战投投入380亿,其中海航控股将获得约250亿现金流补充,在全面清偿经营性欠款后,海航航空主业账上还可能有100亿现金用于企业经营。
海航基础重整后要逐步退出房地产开发业务,紧紧围绕机场发展及免税商业发展两大核心业务板块布局。
虽然海航重组已取得一些进展,但这只是首批企业,海航重整的全貌依然没有揭开,未来重组公司还将追加。
陈峰的故事结束了,但是陈峰等人种下的果,还在处理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豹变(ID:baobiannews),作者:秦海清、李鑫
原创文章,作者:3628473679,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72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