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问TableauVS帆软的区别,我想有必要努力公平客观的做一个对比。
我们完全不要假想在一个绝对度量下给两家公司不同的分数,并评价一个高低优劣,不同的产品适合于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公司,或者服务于同一类客户的不同业务场景。
当然,在更多的人眼中,也会有看得见的未来,真正的好产品既能活在当下,也能引领未来。
一、公司与产品线
帆软是国内BI领域具有竞争力的企业,这一点毋庸置疑;它倡导“为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提供一站式大数据BI解决方案”,包含了Report报表、BI商业智能、Mobile移动分析和可视化数据大屏四个细分产品。
Tableau是国际上敏捷BI的代表,从连续七年占据Gartner的BI魔力象限“领导者”地位,即可一窥不俗的实力,它的口号是“tableau 帮助人们查看并理解数据”。
去年六月份,Salesforce以157亿美元的高溢价全资收购了Tableau,给了独立BI厂家一个振奋人心的大新闻。这是大家都喜闻乐见的大新闻,行业公司收购BI厂家,二者强强联合,自然是最好不过。
独立的软件公司在独角兽公司挤压下生存会非常艰难,与最好而且磅礴发展的CRM公司强强合作,这已经是最好的归宿了。
很明显,这是一家本土公司与国际化公司的差异,是深耕十几年中国市场的软件开发与实施服务公司,与世界级软件开发公司的差异。
两家公司的产品线研发方向,虽然都有BI软件的底子,但是路线也迥然不同,我们会在易用性对比与本土化对比时分析二者的产品假设和路线。
二、产品对比的易用性维度
1、易用性与持久价值
随着数据越来越被重视,将来会有更多的业务人员转向专职或兼职的业务分析,这类业务人员普遍没有系统的技术知识,跨界而来,产品的易用性就首当其冲是第一要求。
一旦入门,接下来就要考虑产品能否带来长久的业务价值,这决定了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粘性。
因此,易用性和持久价值,应该是横向对比产品的最重要因素。
先说Tableau,我当年花了两天的时间就爱上Tableau,对于像我这样没有技术背景的人,Tableau可以说是超然脱俗,令人爱不释手;不过一个月后因为LOD沮丧了很久,感觉一时无法理解LODs和表计算的抽象逻辑。
三年后,我诸如API等很多地方依然没有做到烂熟于胸,新推出的集值(set action)和参数值(parameter action)也是花了一些时间去领会和实践。
相比之下,帆软的两款产品中,Report明显需要相当的技术背景才能驾驭,非技术背景的人,如果不能较完整地理解产品的逻辑和技术方法,是难以真正用于实践转化为价值的。
也正因此,帆软组织了庞大的实施团队,来为report的客户提供开发和定制工作,倘若没有这个环节,它的功能展现就会大打折扣。
相比之下,帆软的BI产品就简单的多,可以对得起“自助化分析”的称号,就入门而言,它的各项功能(连接数据、拖拽式分析、多种图表样式等)也够足够。
帆软最为出彩的地方,大概是它深耕多年形成的行业模板,进一步降低了思考的成本。很多客户使用BI产品,在快速上手之后遇到的最大问题往往是,我要做什么?
帆软的行业方案,至少提供了一段时间模仿和学习的样本,这一点比Tableau通用的三个示例仪表盘更加符合不同层次的需求。
我们把两个公司的主要产品线做一个对比,我想可以用下面的图来展示。
(图)帆软的拖拽,限制较多
(图)Tableau有更好的操作效果
(图)拖入字段+即席计算
可以说,B/S的灵活性以功能的实用性为代价,进而大幅度降低了用户的易用性。
2、易用性的背后逻辑假设和设计理念 (补充)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Tableau的图形如此之少?其实这也正是Tableau如此简单的原因之一。
面向IT的BI产品往往以图形为优先,BI产品经理期望提供越来越多的图形选择,用户仅需要根据提示填充数据——即“图形先于数据”的设计理念;这样的理念之下才会有150+、200+的丰富图形,一个条形图就可以产生几十种变种。
而面向业务的BI产品,走向了相反的路,不以穷尽图形为目标,而以模拟业务人员的思考过程为指导,所以是从问题到图形的思路,根据问题、寻找数据、展示图形——即“问题先于图形”的设计理念。
因此,Tableau仅仅有十几种推荐的图形,它按照问题把所有的可能大概分为部分/总体占比、排序、时间序列、相关性、分布、地理位置分析、文本图等有限的类型,并通过标记(颜色、形状、大小、标签、工具提示)丰富无限可能。
也正因此,我把LOD(详细级别)和AGG(聚合)称之为从Excel到Tableau的本质性跳跃,因为在这样的设计理念下,我们可以把可视化分析过程,分为“问题——详细级别——聚合——可视化——决策”的步骤,这才是业务人员的真正思考过程。
三、两个产品的假设
前几日联系我六年前工作的一家国企单位,竟然发现他们的数据治理和数据操作还停留在六年前的水平。你就知道,中国有多少的企业用户,其实还停留在五年前,甚至十年前的数据阶段——特别是很多老人盛行的国企和保守民企。
国产化这一块,肯定是FineReport和FineBI占优。
1、从口号到策略
从产品路线上,帆软用数据填报/流转,推动中小企业甚至国企的数据进步,然后慢慢导入BI产品,实现真正的数据改革,在它的赛道上,这是最恰当的选择。
在数据收集的细分阶段,我曾经用过帆软“简道云”这个产品,并无惊人之处,但是代表了简单业务流和数据采集云端化的趋势,未来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不仅可以单独开发,也可以与报表和BI产品结合,可以很好地弥补中小企业数据不统一、数据文化低的问题。
相比之下,Tableau部署却不含数据库,完全没有数据录入前端,更不支持数据库回写,就显得有些“入乡不随俗”、“入寺院不念经”。当然,这并非错误,这与公司的发展背景与客户有关。
如今,Tableau也正在通过扩展来解决一些小众但是关键的需求,比如通过扩展API可以实现某种意义的“数据回写”,用户可以将几乎是白标的Tableau与内部产品深度结合,甚至作为二次开发产品。不过在本土化的道路上,这样的开放性策略还远远不够。
2、假设不同:两家公司的背景差异
与帆软强调报表功能的历史不同,Tableau是从可视化分析起家的,“无数据不分析”,早期但凡使用Tableau做可视化的客户,都具备了良好的数据治理基础,有完备的数据库和良好的数据文化。
也就是说,Tableau天生就是贵族,它是用来做“锦上添花”的蕾丝和盛大妆容的。
有传统到掉渣的企业,也有世界瞩目的尖端公司,有不能熟练使用excel的大妈大叔,也有每日Github与世界同步的技术精英和业务专家。
这就像一个大池塘,草鱼、鲤鱼、带鱼各在不同的层面,这是一个时代,又是多个时代。
所以,一身贵气的Tableau进入中国,沿袭美国的成长之路,必然是走各行头部客户的路线,以至于北上广深四个城市就贡献了绝大多数的营业额,这是情理之中,也是产品属性的必然。我们看帆软和Tableau的典型客户,就会发现明显的差异。
绝大多数的世界500强都在用的敏捷BI,Tableau当仁不让,国内也是高开高走。只是当Tableau想要下探二线市场时,就会发现因为客户的数据基础不足而引发的明显水土不服。
因此,站在中国说产品,帆软更接地气,更加符合“广大中国企业客户”的基础需求,加上它在实施方面持续深耕,积累了大量的实施经验和行业知识,会持续保持高于Tableau的增长率也在预料之中。
帆软赢在本土,赢在中间客户;而Tableau则赢在高端客户,赢在更优秀的产品体验、灵活性和在行业标志性的存在,这会形成庞大的潜在职业群体,进一步催生它的扩展。
数据分析 BI
原创文章,作者:奋斗,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73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