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作者:陈林,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下称《纲要》)公布。《纲要》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谁是中国区域经济“第四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崛起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一、第四极的硬实力
分析指出,从发展层面来说,以城市群的视角来审视,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后,成渝地区确实是紧随其后的“实力担当”。
根据《纲要》,成渝双城经济圈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近6.3万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9%、6.9%、6.3%,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
近年来,成渝地区常住人口规模、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持续上升,呈现出重庆和成都双核相向发展、联动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从城市群本身的发展来看,中心城市、龙头城市的引领作用十分关键。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9月发布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显示,全国共有7个超大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分布在四大城市群,其中大湾区有广州、深圳,京津冀有北京和天津,长三角有上海,成渝有成都和重庆两个。可见成渝地区的龙头城市十分突出。
| 表:全国7个超大城市数据(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整理)
重庆和成都都是我国GDP十强城市,当前重庆GDP位居前五,且与广州的距离尽在咫尺之间,未来很可能超越广州成为GDP第四城;成都GDP位居第七,未来很可能超过苏州上升至第六。
| 表:2020年GDP十强城市
而且,重庆和成都都是国家中心城市,也都是固定电话区号为三位数的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沉淀下来的高校、文化、工业等基础都十分雄厚。
同时,从城市的门户枢纽功能来看,这两个城市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在疫情之前的2019年,成都双流机场吞吐量位居第四,仅次于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和广州白云机场。重庆江北机场位居第九。
| 表:2019年机场吞吐量前十名(来源:国家民航局)
2020年,由于京沪等地的国际航线受疫情影响大,整体的吞吐量下降幅度较大,相比之下,地处内陆的成渝受影响较小,因此成都机场吞吐量位居第二,重庆机场吞吐量位居第四。总而言之,这两地的枢纽功能十分突出。
| 表:2020年机场旅客吞吐量前十名(来源:国家民航局)
从对外贸易的发展来看,2020年外贸进出口额前十的城市中,有九个城市来自总部沿海地区,只有位居第9的成都是个例外。此外,重庆外贸进出口也位居第11位。可以说,成渝地区是沿海地区之外,中西部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基地。在成都、重庆的外贸出口产品中,电子信息产品占比高。
| 表:2020年外贸进出口十五强城市(来源:各地公开数据整理)
从人才吸引力来看,沿海三大经济增长极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该区域能够聚集大量的优秀人才,并且人才在主要城市之间的流动、交流频繁。目前成渝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且人才在成都和重庆两个主要城市之间流动频度很高。
比如,四川名校四川大学2019年毕业生中留在本省就业的比例达到了50.61%,该比例远超过了武汉、合肥、长沙等地的名校。同时四川大学的省外就业第一去处是重庆,占比达10.26%,两地合计占比超过了60%。
重庆大学的外地第一就业去处是四川,达到15.08%,加上留在重庆就业的比例,大约为48%。
另外,在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成渝所在的西南地区丰富的水电资源,将为成渝成为第四极提供重要的能源基础支撑。
数据显示,四川水力发电达到了3316.01亿千瓦时,高居第一。云南达到了2855.85亿千瓦时,两省遥遥领先于第三名的湖北(1356.98亿千瓦时)。
二、区域与战略地位
要成为全国的第四极,经济实力十分重要,但除了经济实力外,区位条件和战略地位亦十分关键。这是因为,从现有的区域格局来看,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经济圈全部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也需要有一个增长极。
从中西部内部来看,虽然中部地区人口更加密集,平原多,但由于中部地区距离沿海三大经济圈更近,近年来随着高铁网络加快建设,中部地区与沿海三大经济圈的人员、经贸往来更为密切,沿海三大经济圈对中部地区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相比之下,西部地区距离沿海三大经济圈更远,因此,更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增长极来带动。
根据第一财经报道,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表示,一个经济圈对全国的影响,经济规模、整体实力是一个基础,但是更多看中的是在国家战略上的定位。成渝地区处于内陆纵深腹地的核心,在历史上就有保障国家战略安全的作用,现在重要的一个意义在于,西部大开发以来需要一个大的发展引擎,四川在西部经济总量最大,重庆是唯一西部直辖市,因此,地位没有可以替代的。
《纲要》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体系面临系统性调整。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为成渝地区新一轮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重大机遇。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勾勒出未来15年至30年我国交通网的建设目标和总统布局。在这份文件当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地区作为极,构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并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
该文件明确,加快构建6条主轴。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极之间的联系,建设综合性、多通道、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交通主轴。而其他一些城市群如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关中平原、山东半岛等城市群等都在这些主轴上。
| 来源:《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三、未来:以大带小,协调发展
不过,与沿海三大经济圈相比,成渝当前的短板和不足仍十分突出。
《纲要》指出,成渝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与东部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城镇规模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不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偏弱,城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民生保障还存在不少短板。
这其中,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产业链分工协同程度不高,是当前成渝双城经济圈存在的一大短板。简单的说,就是“大的足够大,但小的太小。”
在成渝地区,成都和重庆这两个城市的城区人口都超过了1000万人,处于超大城市行列。十年来,周边地区人口加快向这两个超大城市集聚。比如十年来成都常住人口增加581.89万人。这一增量在各大城市中仅次于深圳和广州这两个一线城市,位居第三。
但同期,四川有13个地市州人口出现减少。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向成都、重庆等地,四川的资阳、自贡、南充、德阳、内江、眉山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人口流动的背后在于产业链的分工布局。在沿海发达地区,近年来,龙头城市、中心城市与周边的中小城市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梯度分布格局。但在成渝地区,产业链分工协同不高,无论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还是传统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周边中小城市产业发展不足,就业机会有限,城乡差距很大。
另一大短板在于,与三大经济圈相比,成渝地区的产业层次差距还很大,高新产业、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对优秀人才的集聚效应仍有待加强。两大中心城市虽然规模大,但大而不强,与北上广深相比,无论是工资水平、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还是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等诸多方面都还有不少差距。
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6125家,位居全国第11位,在中西部地区排在武汉之后,位列第二。重庆为4222家,位居全国第15位。而同期北上广深均已超过了1.1万家。
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TOP20城市
因此,未来成都、重庆都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纲要》明确,成渝地区要双核引领,区域联动。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强化协同辐射带动作用,以大带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均衡发展,以城带乡、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发展格局。
根据《纲要》,成渝地区要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整合提升优势产业,加快补齐关键短板,增强全产业链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相对完整、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提升重庆、成都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双引擎,推动都市圈外围地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都市圈产业分工体系。
强化双城经济圈北翼地区先进材料、汽摩配件等产业协作,南翼地区联动集聚食品饮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节能环保等产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作者:陈林
原创文章,作者:kepupublis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82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