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驻西南编辑
作者|雨林下
题图|东方IC
乐山在一年多前遭到百年难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当时,通威旗下多晶硅生产企业永祥股份多处厂房被淹,机器设备、原材料、产成品受损严重,保险公司赔付3.638亿元,创下了四川省保险业史上单笔最高的数额。
随着双碳令下,绿色金融作为配套服务也被写入顶层设计。其中,以兜底为特色的保险业就在加速追赶新能源的变化步伐。
1月18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最新发布了《晶体硅光伏组件承保验厂评估规范》标准,对光伏组件制造商的基本情况、质量管理体系、来料质量管理、生产工艺控制、在线产品测试、包装和发运管理、仓库管理等工厂资质和技术项目进行了明确规范,并给出了评价方法、打分标准、系数权重和风险提示等,填补了太阳能光伏组件的保险标准空白。
在减排的转型过程中,传统公司会面临新能源知识门槛高、技术更新快的问题,商业模式不成熟。往根里追溯,新能源又和阴晴不定的天气有着密切关系,“波动性”、“间歇性”两大标签更是风险和损失的源头。
但风险意味着商机,对保险机构尤其如此。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创新产品也成了行业的增量。
创新路上的绿色保险
绿色保险最早起源于欧美,国内从90年代初开始尝试,2016年绿色金融兴起至今,绿色保险的内涵不断被扩大延伸。
前期,绿色保险多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具体是以被保险人因环境污染而应该承担的环境赔偿或治理责任为保险标的的责任保险,主要靠政府层面搭建制度和激励来推动,企业投保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当下,对绿色保险的定义拓展促成了环境风险管理的多种解决方案。
金风科技旗下天润新能资产管理公司告诉虎嗅,清洁能源资产的发电能力是决定项目投资回报率的直接因素。以风电场为例,业内有“大风年”和“小风年”一说,风速差异会极大影响发电量,进而产生收益风险。
基于此,天润新能资产管理公司与保险机构推动落地了全球首支风速波动损失险,团队凭借金风多年的风电技术积累和数据支持,利用测风塔数据和NASA风资源数据拟合模拟的方法,可以大幅提升风资源和发电量的预测准确性。
这为保险业开发绿色创新型产品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有了这样的险种保障,清洁能源资产持有方可以提前锁定收益,吸引更多的外部金融机构以权益性或债务性投资等方式参与进来,撬动更多资本发展实业。
提及设计中的难点,天润新能资产管理团队向虎嗅表示,一方面,在模型开发中需要运用复杂的中尺度风速订正算法,以避免对地形的拟合程度不佳;且现场测风塔的历史数据关联时间跨度需达20-30年,才能推算出符合投保风电场来流风速特质的长期风速时间序列,以满足计算保险费率的数据需求。
另一方面,在保险定价模型中,还需要运用精算、金融工程期权定价理论等作为基础,因此对数学和统计学能力要求非常高。
加之,目前获得保监会资质的保险机构数量不多,有能力参与设计的合作伙伴数量有限,企业的参保申请也存在一定门槛。
因此,创新保险产品的应用还要突破环环难关才能实现规模化,而伴随应用市场慢慢打开,更多的案例也将使之不断迭代和优化。
同样被聚焦关注的还有碳汇保险。
2021年上旬,福建省顺昌县国有林场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签下了全国首单“碳汇保”商业性林业碳汇价格保险协议和“碳汇贷”银行贷款型森林综合保险。
这是国内创新以“碳汇+保险”的模式为碳汇林和林业碳汇价格提供的双重风险保障。保险公司将对林场因森林火灾及碳汇市场交易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进行相应赔偿,稳定企业碳汇交易收入,最终提升种植碳汇林的积极性。
可以预见,新能源产业在革新过程中,传统险种无法覆盖的特殊风险会逐渐暴露。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估算,到205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预期会增长3倍以上,针对能源设施的实体、开发和营运风险的保险需求将会上升。
普华永道2021年对47个地区的600多位保险业高管的调查也表明,全球变暖导致自然灾害增加,气候变化已成为寿险、非寿险、再保险和综合保险公司的首要关注点。
作为绿色金融的成员之一,绿色保险发挥减碳作用的机制,是通过保险机构为降低赔偿有足够动力预防事故发生,进而为参保主体提供有效风控,减轻环境风险。同时,赔偿承诺也能为绿色项目提高增信,扩大融资渠道。
产业数据是保险建模关键
有企业认为,购入绿色保险是徒增经营成本,甚至有暴露实际经营风险状况的顾虑,实际上,这些是对观念的认知误区。
中怡保险经纪大型商业风险部杨中意告诉虎嗅,保险交易类似于一场博弈,企业主希望低成本的把风险最大化转移,可看做是风险的卖家,保险公司希望把风险控制住,少赔钱,可看做是风险的最终承担者。经纪公司担任顾问角色,就要掌握需求,把两方平衡到同一个点。
过去,风电、光伏这些新能源电力项目建筑构造简易,抗灾力差,容易出现大额赔案。而且地址分散,风险勘探成本高,客户预期值低,愿意支出费用少,种种原因导致能接单的保险公司不多,大家也认为这个蛋糕不大,市场相对小众。
即便现在敢吃螃蟹的保险机构,也多是负责人本身精通产业的门道,有底气去透视风险。而且,这种非标业务的核保还暂无严格客观的测算标准,人为主观判断的成分较重,因此需要灵活的内部政策才便于进一步开展。
但从长远看,新能源保险的应用规模会是扩大趋势。三年前有个赔案很具代表价值,国内一家卖风电主机的上市公司在国外成了笔单子,结果整批次的风机叶片在当地发电厂上都出了问题,被索赔了几个亿。
新闻被披露出来过后,直接警醒了行业,龙头公司都会遇到这种事,风险不可小觑,尤其是远渡重洋把产品卖出去之后,售后处理会很麻烦,于是希望有保险可以转嫁风险。
这件事很有标杆性,引起了保险同行广泛讨论,相当于客户端倒逼保险机构端去考虑解决方案。
近两年,经纪公司从企业收集到类似的需求显著变多,保险公司也在纷纷设计细分领域的险种,比如风力发电指数险、光伏辐照指数险、制造商保证险、新能源不稳定保险等。
在国外,新能源保险市场以综合型的保险产品为主,包含设备运输、开发运行、设备维护、产品质量及特殊风险均在内。
国内相关险种还较为单一初级,主要受限在于保险公司掌握的产业数据有限,缺乏扎实基础来建立风险评估体系,且融合技术、地理、大数据、精算多学科的复合人才培养难度大,迈向综合型阶段还需要时间。
不过,算法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终将促成信息共享机制的完善。
届时,保险机构能有充分依据厘定合理的产品费率,满足更多服务场景,从金融配套角度缓解“绿色”和“成本”的冲突,兜底新能源。
本文为新能源专题策划之「 绿色金融系列 」,往期回顾:《碳交易市场:谁自愿花钱买“空气”?》,将持续呈现产业近况,欢迎交流。
原创文章,作者:506227337,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235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