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前提,是先摸清家底

出品|虎嗅驻西南编辑

作者|雨林下

题图|东方IC

 

“如果你无法度量,就无法管理。”这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句名言。

 

在碳领域也同样适用。

 

碳数据的重要性在《碳交易市场:谁自愿花钱买“空气”?》一文中曾简要介绍过,它不仅是碳市场的根基,决定了企业是否被纳入碳市场和能获得的配额数量,同时更是政府和企业后续推进碳中和措施的核心依据。

 

然而,行业当前悬而未决的问题在于:碳核算规则复杂,标准不明,怎样保证碳数据的准确公平?

 

遵照《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碳核算主要覆盖五种活动:能源活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林业和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废弃物处理。

 

针对不同核算主体,视数据来源、测量方式、数据形式、数据质量、测量地域及时间范围等因素,可生成不同类型的碳核算结果。

 

《碳中和时代》作者汪军告诉虎嗅,结合碳排放管理员的实操经验,核算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区域、组织和产品三个层面。

 

区域层面,是以地理范围来划分,偏重政府宏观测量,核算方法参考《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组织层面,主要指企业碳盘查,注重的是组织因生产活动所应承担的碳排放范围,便于国家实施总量控制时划分责任归属,核算方法参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产品层面,涵盖了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情况,核算方法主要依赖基础产品的碳足迹数据库。

具体到计量手段,又有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和实测法。

 

排放因子法是各方应用最广最普遍的,可以粗略的对特定区域进行整体把控。但地区能源品质差异、机组燃烧效率不同,各类能源消费统计及碳排放因子测度容易使结果出现较大偏差。

 

质量平衡法适用于二氧化碳排放比较繁琐的工艺流程,部分企业在涉及复杂化工反应时,使用该方法更简便。

 

实测法是通过排放源实测得到基础数据的汇总碳排放量。比如在烟气排放的浓度和流速监测系统中搭载碳排放模块,或者采集样品送到相关部门,用专业检测技术进行定量解析。

 

由此可见,碳核算在测量范围的划定及标准制定上还存在诸多不统一,充足的模糊地带也造成了诸多不确定隐患。

 

产生影响最直接显性的,就是数据造假。

 

典型的,比如去年内蒙古爆出的全国首例碳数据造假案。鄂尔多斯高新材料公司篡改送检日期、验讫日期和报告日期,在真实报告的基础上伪造了多份报告。

 

企业缘何铤而走险篡改报告?动力是钻合规空子的利润空间够大,尤其在高能耗行业,稍微下调10% 就能省下数千万真金白银。

 

鉴于此监管层及时跟进,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2021年12月发布通知,提出强化碳核算的监督管理与信息披露,探索开展企业碳会计制度,定期开展企业碳审计,严防企业碳数据造假。

 

碳核算体系:政府和市场交互反馈

 

从根源上看,碳中和的大目标实现涉及了中央到地方、政府到企业,因之,碳核算需要横跨多部门、多层次,想在这张交错复杂的网络上达成公允,构建全国性碳核算体系,统一核算标准至关重要。

 

图源:《可持续发展金融前沿》2021年第5期碳中和专题

 

去年,央行公开表示已经启动探索、建立全国性碳核算体系,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也设立了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组。当前,政府主体和市场主体按着“独自推进、交互反馈”的发展路线在推进。

 

中国碳管理SaaS服务商碳阻迹向虎嗅描述了第三方机构做企业碳核算的服务经过:以互联网公司为例,认定完核算边界后,第一步是确定碳排放源,比如员工差旅、办公用电等;第二步制定基础数据清单,与内部ESG行政部门开展收集工作;然后根据国内外碳核算方法学,通过软件建立计算模型,得到具象的碳排放结果,最后形成国际国内认可的标准报告及企业个性减碳策略。

 

此外,碳阻迹还表示,消费产业会是未来重点关注的市场。像大型化妆品公司如果要做面膜的碳足迹,就会让上游原料商都参与进来,再像苹果宣布2030年旗下所有产品碳中和,意味着它所有的零件商也要碳中和。

 

这也是消费行业的一个特点,C端市场可以通过销量来倒逼企业为了提升业绩主动做好这些事,品牌方再利用产业链中的强势话语权带动供应商。

 

而且,消费品企业还可以带动消费者。如果快餐饮品店都不再配塑料吸管,汉堡三明治也用植物肉做馅儿,这些都会让消费者有感知。

但很多消费制造型公司自身数据开放程度还比较低,碳阻迹呼吁,政策层面推动碳排放信息的透明化对于建立碳管理的行业标尺很有必要。

 

经纬创投向虎嗅分析,减碳趋势不仅仅在中国出现,放眼世界也均是潮流,全球消费者都会增强对可持续产品的需求。

 

未来会有数十万家企业也会主动或被动的开展碳管理和碳信息披露。沃尔玛已经强制要求所有供应商披露相关碳信息了,港交所和纳斯达克也在强制上市公司披露ESG数据和碳中和规划,为了获得更高的ESG评级,上市公司需要实时监测企业的ESG数据变化,而碳中和是关键影响因子。

 

从投资的角度,经纬创投认为,中国企业的碳管理需求也会发生爆发性增长,这是一个长期持续的明确赛道。

 

单就碳信息披露而言,市场规模可能会很快达到百亿元左右。但碳排放所涉及的计算需要根据不同行业需求进行调整与优化,因此,稀缺的数据是重中之重,需要借助行业 know-how 和实际项目操作经验来完善模型场景。

 

上升到更庞大的碳交易市场,全球现有21个碳交易体系投入运行,最为成熟的是欧盟碳交易市场,年交易规模90多亿吨,成交额近2000亿欧元,中国碳交易市场的交易额预计可达5000亿元,金融机构的业务机非常可观。

碳数据作为整个碳管理的底层基础,扮演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角色。而碳核算就是把量化做扎实,在每个组织做碳中和的入口处,摸清家底。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很费事,既然要减排,何不直接畅快一些?

 

值得强调的是,前期的复杂正是为了铺垫后期的简便,让制定的减排措施变得有理有据有支撑,只有把排放算清楚,才知道哪里有余量可以减,进而有的放矢制定目标和方法论。

 

在向双碳目标迈进的未来,各行各业都会逐步经历这个核算过程,正如必备的会计部门,但凡是家企业就离不开做账,不过,账本记录的将是碳。


本文为新能源专题策划之「 绿色金融系列 」,往期回顾:《谁敢给“不靠谱”的天气兜底?》《碳交易市场:谁自愿花钱买“空气”?》,将持续呈现产业革新近况,欢迎交流。

原创文章,作者:254126420,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239443.html

(0)
上一篇 2022年2月11日
下一篇 2022年2月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