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敏捷是2010年进入华为一个软件部门,公司采用的模式是IPD+敏捷,IPD把产品生命周期分为tr1到tr6六个阶段,tr1到 tr2阶段将主要需求、概念、系统架构这些基本确认,相当于PBL和重要的技术选型已完成。软件开发阶段从tr2到tr4,此期间应用敏捷模式,当我加入团队做产品开发时,敏捷已然执行的日常化了。网上有很多关于华为是否适合敏捷的观点,ScrumGathering 2012 大会之后还有针对这个主题深入延展的讨论。总之,不管华为是否适合敏捷,以及华为是否执行了真正的敏捷,敏捷理念和框架已深入我的思维。
而在此前我工作5年的软件公司,达到CMMI4的评估认证,开发模式是传统瀑布式,有的大型项目持续时间1、2年,因为客户方的人事变更或其他因素,导致项目接近验收阶段,需求却被无情推翻,交付周期长,需求的各种反复也不可避免,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了开发团队的疲惫不堪和团队不稳定。
抱着加深对敏捷理论学习的想法,在2015年1月参加了ShineScrum的敏捷认证培训,当时的讲师是Arne Ahlander(安儒宣),非常nice的讲师,而在4月很幸运有机会再次参加了Alan Atlas(艾伦)主讲的敏捷培训。两位讲师英文发音都很标准,而且slowly and loudly,同时他们又各具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Arne Ahlander(安儒宣)授课全程手绘,不使用PPT,板书十分工整,条理清晰可见;Alan Atlas(艾伦)幽默风趣,互动热烈,常常逗乐学员,课堂气氛融洽。
Arne Ahlander(安儒宣)让大家做了个有趣的小游戏,来模拟敏捷团队的自组织,每人pick一张纸条,上边写着自己的编号,编号最小的同学拿到一个网球,goal是要大家把小球从编号最小的按顺序传递到编号最大同学那,第一次要求30秒完成,第二次20秒,第三次更短!Arne在旁边用秒表给我们计时,并开心的大声提醒,我刚好是编号最小的,从我开始传递,好紧张哈哈。群众的智慧不可限量,大家在第三次传递时,把所有人的手从高到低紧挨在一起,利用重力作用,仅仅在6秒内完成任务,great!
而 Alan Atlas(艾伦)的课堂上最精彩的是纸飞机游戏,这个5岁时常常玩的游戏,一时引爆了我们的热情,飞的远不远要拼人品吗,no,绝对拼技术,飞的不远回来改进,直到可以以优雅姿态飞到3米外的墙壁,就算过关,裁判统计每组过关的飞机数。让纸飞机多飞一会吧,come on !Alan让我们在这个过程中1min计划,3min折飞机,2min讨论改进方案,这样反复几次,模拟了敏捷的迭代过程。而大家在每次改进后飞机过关数确实增多了。
讲师在课程讲授上让我印象深刻之处:
Arne Ahlander(安儒宣):
1、把传统项目和敏捷项目各特性进行对比,从学习者角度引导思维的转变
2、用小车等工具运石头的例子,形象说明敏捷中如何进行估算
3、现场练习敏捷4个meeting的input、output和timebox,加深对4个会议的理解
4、现场DOD的判断题抢答练习加深了对DOD的概念理解
5、模拟12种scurm master可能面对的情形,示范如何应对
Alan Atlas(艾伦):
1、折纸飞机user story,现场练习计划—开发—检视调整—计划—开发
2、60步行走case,用实验证明self-organized的团队更高效
3、白板上练习如何拆分task,加深大家对story和task的理解
4、fixed-date和fixed-scope评估方法
5、示范spring burn down和release burn down的绘制
经过这两次在ShineScrum的敏捷培训,有一种越深入学习,越会更多思考,从而就越容易提出问题的感觉,这样的学习过程往往更持久而有趣。我对敏捷的几点体会:
1、如果决定要使用敏捷,只有正确理解敏捷的概念,才能确认是否真的需要它,才能对比目前所面临的问题,确定如何去实施它。
2、大部分同学不理解如何分解task,一位技术能力非常优秀的同学对此很有疑问,他们每个人都可以完成设计、开发、测试,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团队的成员都是全栈工程师。讲师建议尽量让大家参与到同一个story,协作完成,大家领取任务时不一定按自己的擅长重复领取某一领域的。
3、敏捷模式和各公司自身正在使用的一些管理模式如何结合,是很多人提出的疑问。比如有同学问和CMMI如何结合,讲师说我也没有答案。我想这些是那些公司需要自己去探索和实践中去挖掘的。
4、敏捷不只应用于软件领域,可用于多行业,培训的同学有来自汽车公司、硬件开发、网络公司、软件公司各领域的。
–学员:蔡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