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家庄二环路内的河钢石钢老厂开车出发,一个小时路程就可以到达新厂区。
今年10月,这一新厂正式投入使用。当走进综合管控中心主控室,一字排开的电脑和巨大的LED屏幕,如同工厂的“智慧脑”和“千里眼”,产量管控区、库存管控区、能源管控区、环保管控区……所有流程尽收眼底,直接就能全程洞悉和把控整个特钢生产流程,实现全公司生产的一级调度。
与此同时,在河钢唐钢高强汽车板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无人天车、自动拆包机、自动打包机、捞渣机器人等智能设备有序运转,尽管生产线一派繁忙,却几乎看不见工人的身影。
其实,这只是河钢集团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的部分展示。从2017年年底开始,河钢集团更是将数字化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为此,集团还单独成立了数字技术公司——河钢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一直以来,众多观念都以为传统行业似乎离数字化很遥远,但作为国内大型钢铁集团之一的河钢集团,它的数字化却一直走在最前端。近日,在2020金蝶云全球用户大会上,雷锋网鲸犀就与河钢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申培来了一场深入探讨。
河钢集团智能无人天车正在作业
信息化项目众多,却难以满足现状
提起河钢,就必须得先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位于河北省的河钢集团,由唐钢集团和邯钢集团两大钢铁集团,于2008年联合而成。目前,河钢集团拥有266家企业,12万多全球员工,是目前国内第二大钢铁企业,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214位。
如此庞大的企业,想要完成数字化并非一日之功,而是要基于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积累。就这方面来讲,河钢一直走在前列。
据申培介绍,从2000年到2010年,像宝钢、太钢等钢铁集团纷纷投入数亿元资金,推进ERP、MES的建设。大约在2013年左右,整个行业完成了第一轮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河钢集团,也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信息化的建设。虽然河钢组建仅十余年,但唐钢和邯钢却都拥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因此信息化和自动化建设很完善,也积累了大量的成果、专利和人才。
伴随着多年信息化技术的搭建,河钢集团的生产、管理得到了很大提升。自动化的建设,让工厂的产线全连接起来,可能一个产线由很多工人变成了集中控制中心;ERP已经成为企业在运行过程中的基本工具,贯穿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MES系统的运用也是很成熟。
然而,尽管河钢的信息化建设很完善,到了2015年河钢发现大大小小各类子公司的信息化项目达到几百个,很难达到协同。在申培看来,存在着三大问题:
第一,缺乏统一的标准。河钢子公司众多,但之前各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全部都是由各公司自己独立自主建设,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几百套的信息化系统。这些系统建设在不同的厂区、不同的公司,数据标准不统一、接口不统一、技术不统一,如果想要资源整合,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
第二,就是信息孤岛问题突出。原来的信息化建设思路是以业务需求驱动的,由业务部门提出,信息部门再为业务部门提供服务,这就导致了上百个信息化建设的项目之间没有联系,形成了信息孤岛。
第三,系统瓶颈问题。早先建设的单独应用已经不能支撑集团性的大规模应用,需要建设集团型的大规模信息平台。
河钢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申培
而且,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关注自己,还得关注上游、下游、同行、社会,ERP解决不了这些问题,而是需要大数据平台、供应链平台等来解决。
此外,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的井喷式发展,对原有的信息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冲击。因此,对于河钢集团来说,如何解决众多信息化系统的问题,让新技术如何落地,就成为了需要克服的难题与挑战。
“另起炉灶”,成立数字化技术公司
在意识到诸多问题之后,河钢集团便开始统筹规划,提出打破原来各子公司建设的思路,要求加强系统谋划。同时,集团还要求必须自主创新,形成自己的数字化队伍,发展自主可控、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让新技术能在河钢集团得到创新应用。
于是,在2015年,诞生了河钢数字的前身——河北沃享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据申培介绍,公司刚开始起步的时候公司只有12个人。同一时期,集团提出了大力发展非钢铁产业,到了2019年又提升为发展新兴产业。其中,数字化技术就是新兴产业最重要的一部分。
基于这样的规划需求,2020年河钢集团将其更名为河钢数字,对内完成整个集团的数字化建设,对外要为社会以及产业服务。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公司到现在大约有1100人。
除了这一因素外,人才的流失等社会因素,也倒逼着河钢集团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申培讲到,如今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水平较以前都有很大改善,这也导致很多90后都不愿意再进这样的传统企业工作,这是社会现实造成的。在河钢内部,信息化人才流失也很严重,80后从业人员走了近八成。
事实上,作为大型工业企业,河钢本身有很多智能化的应用场景,只有把数字化技术应用到产线中去,才能真正打造智能制造。
对于河钢数字的定位,就是既要继承河钢的基因,又要坚持数字技术,今年河钢数字便以此进行了品牌升级。到明年,河钢数字人员将达到2000人左右,具备从自动化到信息化,再到智能化的全方案的解决能力。
目前,河钢数字加上河钢集团的信息化人员,总共只有3600多人,这对于一个拥有十几万人的集团来说,占比的确很少。
其中,集团的IT部门从原来自己实施的角色转变为数字化管理统筹和方向的规划者,在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方面进行把关与指导。而河钢数字则作为市场化的主体,负责整体规划的落地与实施。
在申培看来,河钢数字如同阿里、华为、金蝶一样,是具备市场化基因的,通过这一平台的建设可以把河钢集团多年形成的积淀真正用于产业实践,为集团内部赋能,还可以把成果向行业和社会进行赋能。
以集团大平台建设为核心,服务各个环节
虽然河钢数字成立于2020年,但河钢集团的数字化早就在进行中。整体上来看,就是以集团大平台建设为核心,再将集团的财、物、权、人管控起来,在集团层面建设大平台,而子、分公司现有的信息化平台不动,逐步以数据为基础往上接,依靠数据建设的新的平台和能力。
比如,河钢集团建设的大营销平台,将原来分散在子公司的营销业务集中到集团业务中台,将集团的采购和销售放到一个平台中去;供应链平台,则是把财务和资金放到一个平台上去。
据河钢数字副总经理黎荣华介绍,从2018年开始河钢集团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用了大半年时间走访调研,最后发现金蝶与河钢的发展理念是相同的。于是,从2019年开始,便于金蝶一起合作,共同打造了河钢集团的三层平台化架构体系。
在技术架构上,河钢云是自主建设的一个私有云结构,基于金蝶云·苍穹建设了技术中台与业务中台,有些已经落地,有些正在实施过程中。
在业务架构上,河钢集团的总体平台化架构有三层,最底下为公共服务平台,这主要是和金蝶云之家产品线合作,构建了集团的管理云平台;最上面为数据服务平台,这部分是河钢数字做的;中间最重要的业务中台是与金蝶云·苍穹一起研发,在上边打造整体业务平台,保证对12万员工是一个统一的业务平台。
通过这样的平台化建设,也为河钢集团带来诸多改变:
第一,统一标准。基于金蝶云·苍穹体系,为河钢集团提供了一套标准的建设体系,包括数据、业务、平台架构,河钢集团要求新的项目建设必须遵循同一套建设标准,实现标准统一,保证以后互联互通。
第二,统一服务平台。金蝶云·苍穹是一个高性能的云原生架构,可以为河钢在未来持续提供高可靠、安全、便捷的云生态架构,满足河钢的需求。同时,金蝶云·苍穹还是一个敏捷快速开发平台,现在河钢数字自己的苍穹开发人员超过了50人,通过快捷开发平台,实现了集团要求的自主可控,由河钢自己的人去建设实施。
第三,因为与金蝶理念的吻合,就通过业务、数据的采集,提供平台共建、共享的生态体系。
除此之外,河钢还建设了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WeShare,因为钢铁产品流程时间较长,因而在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时,既要在各个工序生产上实现数字化的应用,还有就是在大平台方面,将供应商、下游客户的平台化建设等联通组合起来,把所有组合的数据放在一块建成各种模型、容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业互联网。
在申培看来,工业互联网千人千面,每个行业、每个企业理解的工业互联网都不同,只要适合自己的行业,适合自己的产品,能够提高企业的能力就可以建设,但不一定每个企业都要建设一个大的工业互联网。明年,河钢集团还将与金蝶、华为、阿里合作,构建属于集团的大数据中台。
挑战与机遇并存,数字化研究永不止步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数字化亦是如此。在河钢数字化的进程中,也遇到过不少困难。
申培告诉鲸犀,当时集团在选择金蝶平台时,金蝶公司对钢铁行业的了解相对较少,也没有专家顾问。但是,产品到了企业就要实施使用,双方的理解不一致,仅仅这个过程就磨合了半年。
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付出了不少努力,金蝶的工程师直接驻扎河钢集团,从发展目标着眼,再落实到具体项目上,一步步从营销、采购等环节上去落地。
其实,不仅仅是金蝶团队的磨合,还包括阿里、华为的团队。“如今在河钢数字化团队里,无论是阿里还是华为,或者是金蝶的人,都已经不分彼此,而是为了一个项目共同去克服各种困难”,申培说。
这是因为,在河钢内部保持着一个开放的理念,与金蝶、华为、阿里都展开了深度合作。比如,河钢与华为共同构建了数据底座,包括服务器、平台、网络等,数据平台则是用到阿里的飞天大数据技术。通过取各家企业所长,进而打造河钢集团的数字化平台。
同时,在建设企业内部的数字化过程中,河钢数字也在建设自有产品,包括大数据平台、物联网采集平台,以及环保、安全、安监、党建、智慧城市等一系列平台,完成产品化和对外输出,完成度达到70%。
那对于河钢数字化进程中,最难的是什么呢?申培认为,对于河钢这类的大型企业来说,最难的就是行政性整合,因此只要采用平台化思维,将业务、数据、产品上平台就可以,这样就可以轻松实现数字化转型。
他觉得,数字化是伴随企业发展过程一个永不止步的话题。在有了平台之后,还需要考虑数据,在数据基础上又要考虑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进行数据结合等问题,这将是一个永远研究不完的课题。
转型成果显著,思维更重要
尽管数字化进程中遇到了不少挑战,但河钢集团以柔性的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制造,推动了钢铁产业的管控运营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数字化成果显著。
几组数据就可以直接说明。比如,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钢铁组织性能预测命中率超过90%;热轧智能宽度控制使得公差0-5mm产品宽度合格率达到95%以上,提高了25个百分点;中厚板智能轧制,实现年产能增加11.53万吨,吨钢平均增创效益29.8元。
在智能化上,已应用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装备204台套,显著降低劳动强度,保障员工安全,提高了生产效益,使打捆机器人上线使用率达到了90%,锌锅捞渣机器人提升了表面质量并显著降低锌耗10%以上;与西门子合作打造数字化工厂,实现了产线3D虚拟化工业场景运行,成为钢铁行业工艺融合数字孪生的典型案例。
在数据管理上,河钢中央数字中心和数字运营管控中心已经投入运行,全产业链智能管控和营销平台已经形成,支撑了集团智慧企业建设,实现数据全融合、状态全可视、业务全可管、事件全可控,打造了智慧工厂。
同时,河钢集团还依靠钢铁产业链资源,建设的“铁铁物联”平台,实现大宗燃料、备品实现大宗原燃料、备品备件、辅料等采购业务线上运行。其中,注册用户达1.6万余户,年交易额突破2400亿元。
而且,还建设了工业品“在线超市”,实现工业品“一站式”智慧采购,已入驻供应商2000余家,年订单总额超过30亿元。建设的“铁铁智运”平台,打造车货高效匹配、物流全程可视可控的网络货运平台。已整合社会车辆18200台,累计上线运量4300万吨,交易额18亿元。
未来,根据河钢集团的规划,到2025年,数字技术板块在创业板上市,要实现市值100亿元以上。
但是,数字化转型的意义不简简单单是把自己做好就行,在探讨过程中,他多次提到最重要的就是思维的转变。在申培看来,无论是早期的ERP时代还是现在的数字化,如今最主要就是要具备产业互联网思维,以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去建设生态圈,才能实现整体的数字化能力的提升。
结 语
如今,像河钢这样的传统企业已经走在了数字化转型的前沿。不论是与大厂商合作,还是自主研发,无疑都在说明我们的传统产业并非还处于粗放的经营时代,而是朝着精细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在转变。
回归到产业互联网的本质,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深度行业价值链重构时,也是对每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重塑,产业互联网不单是“产业+互联网”,更是“产业×互联网”。
类似河钢这样的企业,既有国企的平台,又有市场化的基因,相信未来定然可以在世界上树起响亮的河钢品牌、中国品牌。
鲸犀是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旗下新的业务单元,关注产业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市场的行业动向,聚焦企业转型案例的报道,以产业互联网时期需要转型的企业视角,来记录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为所有想要在智能时代完成转型、升级的企业提供思路。同时,雷锋网鲸犀还会定期组织沙龙、闭门会、线上公开课等多种活动,向有升级再造意图的企业、以及提供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平台公司提供一手资讯和交流合作的机会。
雷锋网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转载须知。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61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