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完美国当前Fintech产业,孙国峰强调对中国的三项借鉴

雷锋网报道,近日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DF)第二届年会在北京大学成功召开。本届主题为“数字金融的中国时代”,邀请了政产学研各界代表参与。据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了解,年会上还发布了三份报告,其中之一为《IDF&SFI联合报告:2017·美国Fintech考察报告》。

IDF主任、北大国发院副院长黄益平解读了该考察报告,据黄益平介绍,考察报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美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是对于中国的借鉴意义。(完整报告请阅览:《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2017美国Fintech产业六大特征,八大启示(附原文下载) 》)

随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就此进行了点评发言。他重点谈到三方面:习美国监管模式;个人数据隐私的保护和信息的共享机制;防控系统性的风险。

考察完美国当前Fintech产业,孙国峰强调对中国的三项借鉴

以下是他所做的评审,雷锋网作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

对中国Fintech的发展,我谈一些对我来说感触深的几方面:

加强监管

美国是穿透式监管、功能监管,每一个领域都是很明确的有监管的部门,并且有相关的法规。比如说美国的P2P很明确,就是证券交易委员会监管,它认为P2P网贷是发行一种证券。

而且它是双层的监管,有中央的联邦层面的监管,也有州一一层面的。州的这种监管有他不利的一面,当然不利于互联网金融在全国的应用,会受到限制,当然也有一定的好处,防止了风险的扩散。

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值得借鉴的。因为我们过去对于Fintech的监管,我个人的理解把它叫做包容式监管,这个"包容",我们可能比较多的鼓励创新。从中国的金融体系的发展和改革角度来说,有利于提高我们金融体系的竞争程度,因为我们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体系为主,银行体系可能以国有银行为主,适当的引入竞争因素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提升效率。

当然也会曝露出一些问题,比如说金融风险的问题,十九大报告和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监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牌照,任何金融业务都要有牌照。这种要求不因为使用某种技术而改变,使用任何技术都要有牌照。也不因你的目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你搞普惠金融也要牌照,不能说你目的很善良,你就可以在这方面有些豁免,这也是不应该的。要实现这种全方位的监管,我们也谈到了这次成立了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在这个框架下我想应当没有什么金融的领域是没有被监管所覆盖到的。

大数据、隐私保护与信息共享

美国的数据保护非常到位,法律、监管部门、个人的意识都有保障。中国Fintech过去几年发展很快,可能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互联网应用场景相关的数据和金融平台的数据是打通的。但是到目前这个情况下,我们也有必要反思是不是有个人隐私、数据隐私的保护不到位的问题。电商平台的数据,社交自媒体、社交网络的数据,是不是有用户明确的授权可以直接转移到金融方面的场景的应用。

同时还有数据的共享机制问题。美国有三大个人征信的机构,把数据进行评分,可以为市场提供基准的信息。我们中国政府、央行掌握的这些征信数据,也可以在多层次、依法合规的前提下有共享的机制,因为它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品,这样可以降低整个行业的信息搜集的成本。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些金融科技的巨头也掌握大量的数据,包括交易数据、社交数据、金融数据。这些数据因为量很巨大,具有了这种准公共品的特征,那么这些数据是不是也可以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共享?而对于一些非公共品的数据也要允许进行交易,但必须要合法合规。这样的话,我们把数据分成公共品、准公共品、非公共品,可以把数字金融发挥更大的作用。

防控系统性风险

这次十九大报告也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关于Fintech的风险,我想在美国可能大家并不特别的关注,因为它规模比较小,大家谈到风险并不是特别多。但是在中国我们的问题是发展的很快,规模很大。

另外,中国的金融市场确实也比较复杂,多个市场之间相互传染,很多的金融创新也是跨行业、跨领域的,所以Fintech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其实有很多流动性风险,包括P2P平台也不仅仅单纯是一个信息平台,包括第三方支付大量的资金怎么去应用,都会带来系统性风险的隐患。

怎么应对呢?这次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框架,宏观审慎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过去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这是指有可能对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的金融机构,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假如一些大型Fintech公司的行为有可能对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的话,是不是也应当被叫做系统重要性的机构,纳入到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当中进行管理呢?

有效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有利于整个Fintech行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构建一个更好的Fintech发展的新生态。

雷锋网版权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72440.html

(0)
上一篇 2021年8月11日 21:05
下一篇 2021年8月11日 21: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