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叶橙子,原文标题:《为了让弹幕不吵架,B站老用户操碎了心》
最近围观B站上新老用户为“弹幕礼仪”吵的架,越发头大。
老用户执着地解释一条又一条的弹幕规范,而在新用户眼中,遵守这些规定完全是刻板无趣的“正确说话”。
刷了9年B站的胡柚,最近越来越有梦回2013的错觉。
那年,一位up主发布了视频《22娘关于弹幕礼仪的总结性讲演》,视频中提出的数条弹幕礼仪规范得到了彼时B站用户的广泛认同。
譬如,不要在弹幕中与人争吵、不要在视频中刷屏生日年月日。
存在争议的部分,也在评论区以长篇大论的形式一一捋清。
许多人在这个视频下,达成了以维护弹幕观赏性、互相尊重为前提的共识。
在这之后,好些视频的评论区都出现了有关“弹幕礼仪”的科普,遇上烦人的弹幕行为就甩出这个链接。
它没有什么法律效力,但算是这个平台上很初始的“居民公约”。
7年过去,胡柚在许多B站视频底下,又一次看到了当年的场景。
高赞评论是老用户对弹幕礼仪的科普,底下的几十条回复中,更多是新老用户态度的对立:
“长篇大论爹味十足,你教训谁呢?”
“凭什么不许发生日,喜欢不行吗?”
新老用户之间的摩擦,并不是互联网上的新鲜事。
不只是B站,诸多社交平台都曾经历用户激增、破圈后的磨合。
不同的是,结局不一样。
有的如虎扑,依旧是相对封闭的平台;有的如B站豆瓣,仍处于新老用户彼此拉扯的阶段;有的如知乎网易云,已经是新用户建立起的全新样貌。
对所有平台的原住民来说,一片又一片的“自留地”正在失去。
一、“我们回不去了”
半天之内,胡柚就在B站上刷到了两条评论中正在科普弹幕礼仪的视频。
一条视频是关于某次空难事故始末的介绍,那位观众呼吁,不要在悲剧事故前发“厄运退散”的文字。
也不要在视频里提及“空难发生于几月几日”时,跳出来刷各种生日日期。
譬如,“8月11日,我生日诶”“我8月12生日”。
底下有人反驳,“凭什么不能发生日,你不爱看我爱看,不行吗?”
又或是配上无所谓的表情包,说“自己受不了就别看(弹幕)”
另一条视频,是个国产动画的宣传介绍。
高赞评论里列出了2013年那条视频中的12条“礼仪”。
看到这些“爷青回”的内容与争论,胡柚没有感受到怀念,而是第一次觉得那句调侃B站的玩笑话变得冷漠了起来:
“阿B,我们回不去了。”
2018年前后,B站就曾陷入过出圈、新老用户摩擦的争议,相比于传统的动画区、游戏区,生活、美食、知识、影视等新领域快速崛起。
2019年B站百大UP主名单里,生活区UP主非常多,老用户颇有微词,因为这次游戏区UP主数量相对较少。
但那时,胡柚并不认为B站的破圈对他产生了冲击,这就像是玩城镇经营游戏,最初的原住民建起了小镇,镇上只有菜市场肉铺与服装店。
后来新居民到来,开启了各式各样的店铺,城镇扩大,B站内容更多元丰富,也满足了他看美食生活类视频的需求。
真正构成冲击的,是原住民们的“居民公约”不再被遵守,生活秩序走向意料之外的方向。
在胡柚眼中,B站原住民们的“弹幕科普”未必有效,或许真的只会被视为多事、引战。
但他的朋友老荣倒认为,“老用户尝试抵抗”这事本身,就已经挺可贵了。
B站得益于年轻用户多,即便是“老用户”,也多是当初更关注ACG文化的年轻人,还有精力与斗志去试图争论规范。
在老荣眼里,“这总比知乎、网易云的状况好”。
老荣是2015年开始玩知乎,在“知乎十年历”的界面里,他看到自己是知乎的第21964325位用户,两千多万。
人数乍一看不少,但与2018年知乎宣布自己突破2亿用户相比,2015年的两千万还只是小社区。
2018年,知乎前三个季度的用户增长数量就达到了8000万。
他像是赶上了知乎“精英社区”时代的尾声,老荣自认没啥可输出的,只是默默地看、点个支持。
试图自学编程时,收藏夹里接连码了好几个编程大神的教学贴。
如今,他的首页还是会出现关注的游戏话题,但话题从游戏质量、玩法本身,变成了“XX与XX游戏,哪个更好”之类的口水战。
老荣明白这些内容的抒发也是部分网友的需求,可也忍不住地感慨“变了”。
2019年末,老荣在一个社会事件话题下谈及家乡的公共建设不够完善、路每年翻修,被网友们追着骂“数典忘祖”。
在这之后,他决定再也不打开知乎。
二、看不见希望的努力
很多原住民心里清楚,自己的抵抗多半是无用的。
平台靠小众群体发家、壮大,但核心的小众群体却不足以长期地养活这个平台,那它必然要走向破圈。
他们仍旧在尝试,只是因为不愿意轻易地放弃熟悉的自留地。
B站那些还在科普弹幕礼仪的老用户,在胡柚眼中就像“要打去练舞房打”那个表情包里,站在一旁的角色。
大声地呼喊:“你们不要再打了啦!”
但弹幕里依旧一片混乱,评论回复里也多是骂战,像是一场无用功。
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掀起过“1星大战”。
几个批评影片缺点、觉得影片分虚高的1星评论,因为高赞被顶在前面,乍一看很容易造成铺天盖地恶评的印象。
但其实当时电影评分的构成是正常的“P型结构”,1星只占2.3%。
一批网友对此感到不满,认为有“刻意1星”、阴谋的存在,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把常见的事件盖上了民族情绪的大帽子,号召大家都去给《流浪地球》刷五星,给高分的外国片子刷1星“平衡一下”。
当时身为豆瓣原住民的傅巧,只能复制豆瓣创始人阿北曾做出的回应——
“豆瓣电影评分的主旨和原则,是‘尽力还原普通观影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
“你和别人平均看法不一致,可以冷静下来再下结论。未必别人不正常,也未必背后有阴谋。
然后在打分时贴上这段话,希望过分激动的人们能看到,别让给文艺作品打分,变成只为了打异见者的脸。
自认是网易云资深用户的阿影也还在坚持,因为多年的使用已经成了习惯,至少“每日推荐”里的歌大半是自己喜欢的风格。
尽管网易云已经从公认的文艺音乐APP变成了“网抑云”。
网友评价称,“评论变成了段子和戏精故事”。
越来越多的热评与歌曲无关,大量的故作矫情文案,还可能是复制粘贴来求赞的。
当阿影喜欢的一首歌被翻唱为电视剧主题曲,歌曲评论区迅速被明星粉丝或电视剧粉丝占领时,她依旧试图解释这首歌创作之初的含义。
而当另一首歌被选为游戏活动的主题曲时,她也依旧在评论区分享乐队本身的才华与故事。
“粉丝、玩家们的狂欢与快乐属于他们,我不想就这么退让自己的表达欲望。”
胡柚、老荣、阿影,他们和大多数互联网平台原住民一样,对破圈后的平台怀着一种相似的态度——
“很感谢也很怀念过去的穷日子,并不想轻易让这片自留地失去。”
三、我们为什么需要“自留地”
对不少网络社交平台上的新用户来说,原住民们的“顾影自怜”都是难以理解的。
为什么要对一个平台倾注这么多情感?又为什么非得要一块小圈子的自留地?
这是因为不同的兴趣圈子内,大家对群体的期待是不一样的。
有的群体期待壮大与声量,而有的群体期待的是共鸣与交流。
譬如相比之下,二次元是更期待共鸣与回声的群体,粉圈是更期待声量的群体。
2013年的那则弹幕礼仪视频里,对每一条规则都解释了原因。
细看你会发现,所有规则的原因里都有一条“为了维护弹幕的观赏性”。
不在弹幕中提其他UP主,是因为双方up主的粉丝或许吵得很激烈,但旁观者根本不想看。
不在弹幕中吵架,也部分因为这个原因,要吵去评论区、去贴吧吵,而不是发在承担吐槽、调侃、共鸣功能的弹幕中。
一切规则的核心都是“边界感”,井水不犯河水。
这是小众爱好圈层的一个共性,日常生活中缺少同好,大家很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寻找共鸣的慰藉。
所以一个稳定的互动环境,在小众社区平台内是必须的。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现在网上声势最大的粉圈,就是一个向外、期待声量的兴趣圈代表。
向他人安利偶像、演唱会卖出更多门票、应援时发出更多声量,粉圈需要像水流吸纳水滴一般,不断地招揽更多的圈外人。
它不必太在乎平台是什么性质,图文形式更多的微博可以,视频形式的B站也可以,只需要在乎哪个平台人多、热度高。
这也是为什么,在近几年的网络平台混战里,粉圈总是与“入侵”一词绑定在一起。
如2018年的吴亦凡粉丝试图“入侵”虎扑,2020年的明星粉丝“入侵”豆瓣书影音评分。
对傅巧来说,感受到粉圈入侵书影音评分时,自己在一瞬间产生过放弃抵抗的想法。
《流浪地球》事件中,大众在一时冲动的情绪平复后,评分机制还能恢复正常。
但在粉圈庞大体量、有组织的刷分活动下,她顿时“累了”,觉得自己的几个评分不可能再让豆瓣的机制恢复从前。
这种疲惫感,与胡柚在B站强调弹幕礼仪却不被理解时的感受,是相似的。
相比于不关注就不受影响的各式八卦小组,书影音评分才是傅巧们的底线。
这不只关乎于老用户们对豆瓣的期待,期待它是一个能相对客观地展现书影音评分、能自由写下评论感想的平台。
也关乎他们在豆瓣上曾倾注的时间与情感。
傅巧的账号里,那些曾写过的影评、书评、音评,记录下或稚嫩或成熟观点的过程,几乎横贯了她整个青春。
无数原住民亦是如此,尊重作品与文艺评价至少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她很难接受粉丝只为了自家明星的利益,简单粗暴地无视这一共识。
共识能够达成,是因为一批人都需要一个“好好说话”的地方。
无论是B站最初提供的二次元亚文化交流地,还是知乎最初试图打造的知识交流乌托邦。
它们对应着一个个小群体对公共讨论、平等交谈的需求,继而成为情感与价值上的寄托。
但对外界的新用户来说,破圈后的平台就是搜索工具或消遣工具,玩个梗、图个热闹就够了。
当网络舆论洪流席卷而过,逼问每个人的立场、审问每个人的生活,自留地注定将成为一个奢侈的概念。
而试图抵抗、保存自留地的人们,犹如洪水行舟,以一柄竹桨对抗激流。
这场抵抗或许终将是蚍蜉撼树。
它至少证明着,还有人想在这讨伐异己者的时代好好对话。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叶橙子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82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