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月,是以“腾讯到底有没有梦想”的激烈讨论开场的。
腾讯总裁刘炽平在2018年初的腾讯投资年会上透露,这些企业所新增的价值已超过腾讯本身的市值——尽管投行化制约腾讯进取创新的论调不绝于耳,但这家互联网巨头的投资底色正愈发浓厚。
从彭博汇编的现有投资数据来看,腾讯是BAT中目前最活跃的。过去几年,腾讯累计投资了600多家公司,横跨海内外,行业涉及文化娱乐、游戏、金融、交通出行、零售等多维度。2017年,共有120多家公司拿到腾讯投资,比BAT中另外两家的总和还要多。
资本和流量,被认为是腾讯的两大核心能力。阿里巴巴做电商起家,少不得和钱打交道,进入到金融领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社交出身的腾讯,坐拥10亿微信日活用户,庞大流量在手,看似什么业务都能随意铺开,但流量的有效转换和用户留存,仍然是腾讯一直不敢放心的课题。
“半个业务”
在2016年5月贵阳数博会上,马化腾首次提及腾讯的“两个半业务”。他说:
“我们从什么业务都自己做,转化为只做最核心的社交平台和数字内容,以及金融业务,对外说就是“两个半”的平台。”
相对于已经成型的社交平台和数字内容,具备更多想象空间的“半个业务”的金融更多地承担腾讯未来。
2015年9月,腾讯内部发了一封《关于“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组织架构调整的通知》,宣布撤销此前以财付通为主体构建的金融业务架构,全部划入到新的“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Financial Technology,下称FiT)”下。这条线包括多个部门:支付平台部、理财平台产品部、平台研发部、金融市场部等。
当年财付通是以对标支付宝的身份出现的,却因为缺乏电商基因而很难动摇支付宝的稳固地位。这一举措更加明显地勾勒出腾讯转向支付托底、金融向上的战略方针。微信支付作为后来者,并没有把以支付为基石的金融城池拱手相让。从2017年的财报来看,受支付解决方案业务、相关金融服务以及云服务业务的推动,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1%。腾讯的支付解决方案业务增长主要是因为线下商业支付交易量及消费者提现手续费快速增长。
但腾讯自然不满足于此,其他金融业务如何是好?硬币的两面,是“不熟不做”的业务惯性和是“不得不做”的战略思考。正如刘炽平想的那样,腾讯不可能涉足所有的互联网产品,通过资本方式的参与,既可以实现开放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让腾讯海量流量资源的一次资本意义上的释放——在金融领域也同样如此。
投资回报固然重要,但投资路径也会揭示了其商业策略之演变。回顾2017年甚至更早些时候,腾讯在金融行业的投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腾讯金融帝国扩张的心路历程。
打通券商入口
腾讯的投资清单中,有一位“常客”:富途证券。
互联网金融的战火,烧遍消费金融、支付、理财等等小型战场,但在证券业这座山头,其实还没有哪家巨头能真正领先对手一个身位——百度试图与多家券商展开合作并且布置产品,但牌照方面毫无动静;阿里曾参与云峰证券的发起设立,还传出发力争夺合资券商牌照的消息。
虽然腾讯先后和招商证券等多家券商均有接入合作,但此前腾讯曾三次领投富途证券,重要性可见一斑。推广也可谓不遗余力,腾讯在其自选股首页提供的股票APP软件,可直接登录富途账户,进行港股交易,为富途证券导流;并且,富途证券还是腾讯股票财经频道为数不多的两家合作券商之一。
不过,出于地域因素,富途证券目前还仅限于香港业务,尚未获得境内证券牌照业务,在国内市场尚属一片空白。金融业务线的快速扩张,使得现有牌照已经不能让腾讯游刃有余。消息称腾讯一直想获得一张证券牌照,虽然内部曾就此还进行过探讨,但一直没有成功。
在战略投资中金公司后,腾讯曲线获取证券牌照,在证券这一单点上已经领先于BAJ。更重要的是,中金能够为腾讯的证券业务涵盖到更为广阔的国内市场。
战略投资x2,资管业务的进阶猜想?
2017年,腾讯在金融领域投资近十家公司,其中有两家公司的“战略投资”颇为显眼。
-
中金公司获得28.6亿港元战略投资;
-
金证财富获得8400万元人民币战略投资。
战略入股中金公司,除了为证券牌照而来,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要与中金“在产品及服务方面进行系列合作”并且“引入中金在财富管理方面的能力”。
无独有偶,金证财富同样是一家专注资管业务的公司,主要从事包括基金公司、信托公司、证券资产管理、保险资产管理、期货资产管理、第三方专业理财及第三方支付在内的大资产管理行业客户的业务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服务,客户包括40家券商、12家保险公司、20家信托公司及数十家基金公司等。
加注资管领域并非一时兴起。年报数据显示,腾讯的财富管理平台理财通于截至2018年1月底管理资产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亿元。然而,尽管理财通的用户量与资金保有量还在持续增长当中,但蚂蚁金服的体量仍然是座难望其项背的大山。就在本月,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一份向潜在投资者披露的文件显示,目前蚂蚁金服用户数量已增长至6.22亿,理财业务管理的资产达到2.2万亿元(约合3450亿美元),其中余额宝资产管理规模为1.5万亿元。
战略投资意味着与核心环节的公司形成更深度的关系。资产管理规模的显著差异摆在面前,如何稳定持续地获客例如高净值人群,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成为追赶对手的关键之一。腾讯的财富管理业务并不打算只依靠于微信支付的驱动,而是计划着双管齐下:一方面要渠道下沉,挖掘更多三四线城市用户;另一方面发展高端用户的资产配置业务。在资管行业的互联网化趋势下,和中金、金证的战略“联姻”无疑为腾讯“半个业务”的扩张带来重要助力。
是新赛道的“占坑”操作,还是原有业务的“补丁”任务?
雷锋网注意到,腾讯去年在金融领域的创投动作,较前两年更为频繁。以业务线来划分,去年除了中金和金证两家获得战略投资的公司以外,腾讯的目光分别投向了供应链金融、众筹、小微信贷等等。
-
供应链金融
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快步稳健地发展供应链金融,推动供应链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支持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从国家层面为供应链变革创新明确了发展方向。
就在这份指导意见出台前的两个月,联易融金融获得了来自腾讯、招商局创投和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等机构的B轮近2亿元融资。事实上,联易融在2016年8月就曾获得来自腾讯、中心、正心谷的近1亿元A轮融资。
尽管腾讯自身也有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实践,例如之前与星贝云链、华夏银行基于区块链技术在大健康行业的合作,但更倾向于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的技术输出。联易融在服务对象上围绕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中的小微企业,或许能够更精准填补腾讯在响应国家供应链金融战略的“短板”。
-
众筹
而在众筹领域,腾讯分别投资了水滴互助(A轮,1.6亿元)和轻松筹(C轮,2800万美元)。
水滴互助目前共有三款产品:专注于大病救助的水滴筹,网络健康互助水滴互助和互联网保险优选平台水滴保。据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AI金融评论了解,水滴筹公司已完成天使轮和A(A1+A2)轮融资,投资方有:腾讯公司、高榕资本、蓝驰创投、IDG、真格基金、创新工场、美团点评等,总计融资额为2.1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三小轮融资中,腾讯都有参与。
而轻松筹则作为健康保障平台,同样从大病救助做起,到网络互助,再到在线保险,与水滴互助定位颇为重合,同样都依托自带传播属性的大病众筹项目,形成流量渠道,再基于此推出网络互助业务,获得海量业务数据,迭代优化精算模型,达到在线保险业务的升级。
比起阿里巴巴通过“淘宝星愿”和“娱乐宝”等产品,以娱乐角度切入众筹领域,腾讯似乎更看好互联网社交众筹的医疗分支,二者均为医疗互助众筹中的头部公司。公益众筹素来容易引起流量集聚,其次公益众筹平台也需要更高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锁定发展更完善的头部公司能一定程度上有效争夺众筹这一新赛道的市场份额。
-
海外投资:征信+跨境支付
2017年5月,两家海外公司Nav和Airwallex各自都获得了有腾讯参与的1300万美元融资。
Nav的定位更像是一个信用服务提供方,通过标准化的咨询方案提升信用评分的同时提供平台链接小微企业与资金提供方。它们目前为小微企业免费提供其信用概览以及基本的金融常识课程,以及一些个人服务包括可视化的个人信用报告、商业背景咨询和信用监控等。更主攻B端业务的Nav,某种程度上也是普惠金融实践道路上的一种参考。
而专注跨境支付的Airwallex(空中云汇),已与Macquarie Bank,National Australia Bank,ANZ, Citi Bank以及MasterCard等全球数十家知名银行和卡组织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提供了合法高效并且快捷的换汇和跨境支付解决方案。微信支付的相关负责人曾表示,出海是其战略部署中的重要一环,Airwallex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先行或许能为微信支付的出海之战提供产品、市场等多个维度的帮助。
半个梦想,两手准备
尽管在金融领域动作频频,但与阿里、京东和百度不同的是,腾讯金融并没有一个独立品牌,而是分散在其他业务模块中。通常说的腾讯金融,在腾讯的体系中对应的是FiT,但这并非腾讯金融业务的全部,例如微众银行就没有被纳入FiT中。
不过,在域名上,FiT采用的是www.fitgroup.com的独立域名,相比之下,无论是已经拆分的京东金融还是度小满(百度金融),使用的均为二级域名,这很容易被外界解读为腾讯已经在为未来金融业务的独立运营做准备。
事实上最近几年来,围绕腾讯金融是否应该独立运营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过。2015年整合金融业务成立FiT,2016年金融业务成为腾讯未来寄予厚望的“半个业务”,2017年腾讯在金融领域继续扩张,拿下多张牌照,腾讯的金融帝国版图已经成型。
然而关于金融业务,马化腾却有不一样的表述:如在2016年两会期间,马化腾称成立金控公司只是形式上的,“关键是怎样做好平台”;而在2017年两会期间,马化腾再次表示,腾讯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不会在一个所谓的“金融集团”中来做,“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拆分而拆分”。
联想到近日从监管部门传出的消息,金控集团监管试点的首批试点机构为中信集团、光大集团、招商局、蚂蚁金服、苏宁集团五家企业,腾讯不在其中。据了解,这五家机构的共同特点都是属于由实业型的金控公司,即主体公司为非金融机构,通过投资、控股两种或两种类型以上类型金融机构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除了蚂蚁和苏宁,其余三家都是基本拿到全牌照的央企,此次蚂蚁和苏宁的入选,在代表国家将过去处于监管洼地的互联网金融纳入监管的范畴,这对于志在做大金融业务的蚂蚁和苏宁来说,早日通过大考反而是一件好事。
而在腾讯,似乎又是另一种考虑。
雷锋网注意到,在去年12月的财富论坛上,马化腾对“两个半业务”又有了新的阐述:“第一是做通信和社交,第二是做数字内容,剩下的半个业务指互联网+方面”。相比起最初的描述,“半个业务”已经不经意从金融变成了“互联网+”。
而在今年4月在重庆召开的2018“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互联网+”的提法得到了再次加强。马化腾在大会发言称日腾讯要“做好各行各业数字化的助手和连接器”,峰会首次设立金融分论坛,但分论坛并未集中在腾讯目前的金融业务发展上,而是围绕“合作”,在反洗钱、交通出行、金融云等领域展开。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比起近期京东、蚂蚁金服等互联网巨头表态的“不做金融”,腾讯的转身更早,也更为低调。这也很符合马化腾低调内敛的粤商风格,腾讯的风格也一贯也都是做完再说、做好再说,2017年,随着监管风向的转变,腾讯一面在深耕支付、理财、借贷等金融业务、一面强调开放、赋能、连接,与金融机构进行合作的同时,在组织架构上依然保持着谨慎,而从近半年的调整来看,腾讯在金融上也变得更为内敛,在将一个个业务装进微信的同时,金融业务也将会更多依附于微信平台而存在。
但我们并不能将其简单理解为腾讯在金融业务上“开倒车”。马化腾曾经说过,腾讯的金融业务分为两部分,其中腾讯投资的一部分(如微众银行)是“体外”,而自己做的“体内”业务才是最核心的业务。放弃金控集团的虚名,将越来越多的相关业务装进微信“体内”,反而是腾讯和马化腾“闷声大发财”的表现。
马化腾希望腾讯有朝一日能“做成互联网上的水和电”,而如本文之前所总结,资本和流量被认为是腾讯的两大核心能力,如果说微信的流量是“水”,那么装进微信的金融业务就是“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半个业务”的降级后,腾讯并未放弃自己的金融梦想,而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83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