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有多热?港交所的锣都不够用了。
而这当中也不乏金融科技企业身影:例如上周五刚登陆港交所的51信用卡,和今年6月上市的维信金科;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平安旗下的金融壹账通和陆金所等多家明星企业也相继传出筹备IPO的消息。
或许不久的将来,市场将会真正迎来金融科技企业“过海”上市的热潮,而我们此刻正处在大浪初生的一刻上。
港交所与内地企业的“两厢情愿”
在内地想要踏进A股的大门,首先要满足三年盈利的严苛规定。但毫无疑问,这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企业正是崛起之时,融资需求强烈,同时也很难达到A股关于盈利、股本、股权等方面的IPO要求。另外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制度也拦住了这股新生力量走向A股的去路。
赴美上市自然也是选择之一,但除了要面临当地复杂法条和上市规定以外,沟通成本也成了问题——对企业们来说,舍近求远自然是下策,这时港股选择了张开怀抱。
据统计,过去10年在港上市的新经济行业公司仅占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的3%,纳斯达克、纽交所以及伦交所这一比例分别为60%、47%和14%;全球增速最快的几大行业中,软件服务在港股的占比为9%,剔除腾讯控股之后这个数字只有1%。
港股四年前错过了当时估值达1200亿的阿里,慢慢成为估值最低的市场,香港自己也出于种种原因痛失本土科技企业成长的良机。两相比较下来,港股市场和内地科技企业正好是瞌睡遇上枕头,港交所由此启动24年来最大规模改革,根据新兴产业的特点修改上市规则,放宽上市门槛,只为引入更多“活水”:
-
新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有关企业必须是“新经济股”。上市市值最低为100亿元,而且有10亿元收入;若市值达400亿元,则不设收入要求。
-
放宽已在美英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来港作第二上市。市值要求是100亿元,同样只限新经济企业,今日或以前已在美、英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可沿用当地的同股不同权架构,不需遵行香港针对同股不同权所设的投资者保障,意味阿里及京东等可不作架构重组,直接在港作第二上市。今日以后始上市,而日后有意在港第二上市,则要符合香港对同股不同权的要求。
-
无收入的生物科技企业来港上市,但市值要求需达15亿港元以上,以及其研究阶段不能处于太前期,同时由基石投资者拥有的股份将不会计算为公众持股。
“打开心扉”的成效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港交所新股上市数量居全球首位,全年集资额预计将重返全球IPO前三甲。目前在港上市的内地公司数量已经超过660家,占香港上市公司总量约30%。投资界报道称,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港交所金融行业IPO筹资额比例正在下降,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的比例逐渐上升。
谁是下一个?
面对港交所如此大刀阔斧的改革,会有哪些正在筹备IPO的金融科技巨头们考虑赴港上市?或许我们可以从胡润的榜单来一探究竟。
胡润近期发布了2018年第二季度的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排行榜。雷锋网AI金融评论注意到,在160+家上榜企业中,有13与互联网金融领域有所联系。
注1:嘉楠耘智为比特币矿机生产商,在榜单中被归为区块链行业,已于今年在港上市。
注2:富途证券此前已在港股上市。
其中,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已在今年相继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都传出了明年赴港上市的“绯闻”。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1月,马云在蚂蚁金服的全球化发布会上开腔,指香港必须改革上市规则,才会考虑蚂蚁金服赴港上市——一个月后,港交所即使出大招,允许同股不同权企业在港上市。这也就意味着蚂蚁金服“过港”的最大障碍已被扫清。然而金融时报报道称,蚂蚁金服的上市计划可能要到今年四季度才会得以启动,因为它还未获得监管机构对该交易的批准。要想在海外上市并由外资持股,蚂蚁金服或须获得北京方面的豁免。
而平安分拆出的四家科技子公司中,平安好医生已经成功上市;彭博社今年3月曾报道,平安正在展开有关平安金融壹账通30亿美元IPO工作,目标最早9月在香港上市,参与投行包括高盛、摩根大通和建银国际。
平安旗下另一家与互金相关的“独角兽”陆金所,上市之路却颇为曲折。去年就有报道称,陆金所将于2018年上半年登陆港股,拟定于1月底交表,4月份上市。然而现下已经是2018年的7月,陆金所方面表示暂无上市具体时间表,市场却传出了陆金所推迟至明年上市的消息。金融时报报道称,这一决定或许与近年来监管层持续收紧的政策有关。
前车之鉴
尽管香港方面以实际行动欢迎内地科技企业们的到来,但是这个夏天突如其来的P2P平台暴雷潮,在某种程度上也打乱了这些金融科技明星企业们的上市计划。不过,即便是内地成功放行,赴港上市也并非金融科技企业一劳永逸的招数。
雷锋网AI金融评论整理了当前市场上与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相关的部分港股标的:
注1:积木集团原名为永骏国际控股,于2018年3月8日正式更名,当日发行价为1.55港元。
注2:积木集团、汇鑫小贷、佐力小贷目前均正在停牌中,收盘价以最后一次交易日收盘价为准。
注3:达飞控股原名为丰展控股,于2018年3月22日更名,当日发行价为1.18港元。
上市时点而论,这批港股标的大致可分为三类:
-
一是较早上市的金控公司,如瀚華金控、佐力小贷等;
-
二是内地金融科技企业,众安科技上市之时曾号称“金融科技第一股”,51信用卡和维信金科同样是深耕金融信贷相关业务的行业头部公司。
-
三是“抄近路”借壳上市的互金公司,例如积木集团和达飞控股这两家内地P2P平台都选择要约收购香港上市公司。另外,云游控股在2017年8月31日宣布要重点发力科技金融业务,当天收盘价为15.12港元。
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AI金融评论注意到,这些标的无一例外都出现了破发的情况,部分股票更是一度跌成“细价股”。撇去今年夏天刚刚上市的51信用卡和维信金科,再对比当初的发行价,这些股票的股价表现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金融科技或是互联网金融概念在港股市场其实并不如想象中般受人青睐。
中概互金美股们的现状或许能给港股市场提供一个参考。这批企业自在美国上市以后,股价走向显著两极分化,其中宜人贷自2015年上市以来,股价已翻了一倍,而信而富、趣店及拍拍贷的股价已跌去了逾60%。
图片来源:零壹财经
这些中概美股此前也曾出现过集体下跌,首要原因还是与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升级有关。有观点指,中概股往往会因为在当地市场知名度不高而市值被低估的情况。
香港作为全球排名前三的国际金融中心,早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西式银行系统,因此对移动支付并没有像内地由于缺乏金融基础设施的“切肤之痛”。但这种完善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也让香港的金融业陷入了“舒适区”,缺乏继续向上的动力。内地的金融科技水平早已凭借移动支付迅速拉开数个身位,香港的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也显得略显落后。因此内地的金融科技企业们也有可能重蹈中概互金美股们的覆辙,在香港的资本市场遇冷。
尽管内地同样也在支持金融机构扩展普惠金融业务,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在上市方面尚无显著的政策放开,集体远赴美国上市的内地金融科技公司又遭遇水土不服,或许2018年将是金融科技巨头们集体“南下”的最好时点。
相关文章:
众安保险今正式上市,读懂其背后的黑科技就读懂其何为金融科技第一股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84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