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鲸VR:通往内容帝国之路(上)

编者注:国内VR行业中,微鲸VR是重要的内容参与者,主要专注于VR直播、录制和内容拍摄。最近,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对其进行了采访,本文主要介绍他们在VR内容拍摄方面的探索,关于VR直播和变现问题将在另一篇文章讲述。

微鲸VR:通往内容帝国之路(上)

提起微鲸科技,我们更容易想到背后的创办者——华人文化(CMC)。2015年,由华人文化(CMC)控股主导的微鲸科技成立,百度上对它的介绍是“一家专注于家庭娱乐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后来,微鲸电视成了现在热门的互联网电视之一。

一年后,被业界亲切称为“黎叔”的华人文化掌门人黎瑞刚,又把目光投向了VR。2016年4月,微鲸召开VR战略发布会,黎叔亲自站台,也把此前CMC与迪斯尼一起投资的美国VR内容公司Jaunt创始人请到了现场。9月,微鲸VR发布售价3999元的一体机。与此同时,凭借“体系内”的资源优势,他们VR全景直播或拍摄了不少带有大IP的节目,如《中国新歌声》、《蒙面唱将》、《欧篮中国赛》,以及锤子发布会等,涵盖综艺、体育和科技。

今年,他们还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极地》,目前正在后期制作中,准备拿到国外冲刺奖项。随着作品的一部部曝光,微鲸VR陆续落实着四月份对外公布的众多计划。

现在担任微鲸VR内容总监的宿斌,早在四五年前开始玩全景街景,由于当时没有机器处理拍摄的视频,也没有市场,于是没做多久便放弃了。近两年,VR火起来,宿斌早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也有投资人找上来,但他发现这样只能赚点小钱,没办法推动整个VR行业。关键是,要一直考虑公司的生存状态,来选择项目。说的严重点,如果莆田系找来,为了生存说不定也会接下。相比之下,微鲸能让他接触到更好的资源,除了赚钱之外,还能让他对内容、技术做更多的探索。

他告诉笔者,公司没有规定固定的KPI,但他们更忙了。忙着把拿回来的设备,拆成小零件,一点点研究;忙着怎么用VR拍出好看的内容;也忙着思考怎么赚钱。

Jaunt One价有所值么?

在上海见到宿斌的时候,他先反问起笔者是怎么看VR的。笔者说起没有什么好看的VR内容,再联想到前不久VR资本市场“寒冬”的论调,他跟很多业内人一样,认为这是正常的。原因在于,“VR行业是个闭环,每个环节都有所缺失,硬件不完善,内容也不够多。拍一部VR短片,投入其实蛮大的,但不像传统的短片能立马套现。”

在宿斌看来,这个行业“没有用户,没有回报”只是暂时的,情况逆转的时间他有自己的判断,现在他们需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内容。公司则在硬件设备和内容上给足了支持。

微鲸VR:通往内容帝国之路(上)

在他们办公室看到的Jaunt One

鉴于CMC与Jaunt公司的投资关系,微鲸VR是国内唯一一家用Jaunt One拍摄VR全景内容的团队。在众多的全景设备中,Jaunt One是一款专业电影级的全景相机,拥有24个摄像头,售价高达7.5万美金。在官方的介绍中,该设备可完全同步全局快门感应器阵列,支持延时拍摄和高帧率拍摄。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与之匹配的云服务(Jaunt Cloud Service)——基于云的视频拼接和渲染平台。

比起官方介绍,作为设备的使用者,宿斌认为Jaunt One是“目前最稳定,也是最专业的一款VR摄像机”。首先,这台设备可拍3D立体画面,因为镜头数目多,影像的成像深度,以及空间感可体现出来。其次,每个单元的画质宽容高(最光和最暗的光差的展现比较阔),以及高动态范围图像的呈现。例如,有次他们在法国拍摄,画面范围一半是阳光,一半是阴影,通常用其他相机拍的话,很难容纳这么大范围的高动态。

该相机的拍摄速度达到120/130FPS,用它来拍摄口中喷出来的水雾,虽说赶不上传统影像的那种高速摄像机,但效果已经很清晰了。同时,由于相机镜头左右交叉分布一圈,利用人两眼的视场差弥合了安全距离,使安全距离最近能达到70-80厘米(实测结果)。而理论上拍摄非立体VR图像,需要两到四个机组拼合拍摄,安全距离会达到1.5米或1.7米,人物同时出现在两个机组中,后期是无法拼接的。

微鲸VR:通往内容帝国之路(上)

装摄像机的箱子,很大只

最重要的是,Jaunt提供的软件,为后期工作节省了很多时间。宿斌称这项功能“十分友善”。按照他们原先的理解,24个镜头拍摄的素材,一张储存卡读取一个文件包。但每张卡插入设备中,会预先写入代码,做好编号,如1号机位、2号机位。就算储存卡的顺序打乱,只要插入读卡器,与Jaunt的数据网络相连,便自动辨认出拍摄的镜头,数据会自动给素材归类。这避免了因机位多,造成信息丢失的情况。

后期制作时,他们会先进行调色,然后自动匹配到剪辑,对拼接进行修整。预览作品后,替换到云端,得到高清原始的版本。最后成品的格式可自行压缩,也可按照云端制定的版本,如iOS版、Android版等。云服务大大减轻了对庞大素材的管理难度。

尽管有种种好处,宿斌也认为它是可靠的工具,但体积大,也有缺点。他们还在琢磨更好的解决方案。所以,一有新的设备买到公司,他们的工程师首先会把它“拆”了。Jaunt One也不能幸免,希望了解它核心的计算方法和软件操作思路。于是,他们先改进了远程操控,从而避免因设备支持的机内开机,而浪费大量的无用素材,也方便了对特殊事物和画面的拍摄。

VR构图和120度理论

以往的工作经验,并没有让宿斌对VR产生不适应,而是有了新的思考。他边打开电脑,边从VR构图说起。在他看来,即便是360度的影像作品,也有属于其特有的构图。“VR的构图更符合立体构图,这就像以前是平面设计,现在要考虑建筑设计。”所以,构图的范围需要考虑物体左右运动的光感,同时还可利用传统的透视、平衡和画中画的效果,如前后纵深和远近距离的景。

微鲸VR:通往内容帝国之路(上)

拍摄现场调研

但,对360度的画面,到底该怎么构图?宿斌琢磨出一套拍摄的理论。他认为,人有主观视区、次要视区和背后的盲区,只有背后有信息了才可能向后看。当人们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大部分视线还停留在120度的主视区,也就是人眼大概看到的视区范围。

当头部转动90度时,最多看到后面30度的范围,左右两边各30度,形成60度的过渡区域,加起来共120度。在视线过渡区域中,如果有角色走过来,观众很自然跟着他,但超过这个范围,就需要转身了,而镜头设计的时候,便要考虑为什么要转身。

这也牵涉到怎么在VR中引导观众的视线。宿斌说,

“VR有个最大的特点是,不管是导演,还是拍摄者,都无法准确调动和控制观看者确定看什么。于是,只能给出一个空间和一定的事物关联,让观众跟着关联观看。”

宿斌认为,有了这样的拍摄逻辑,不管怎么拍,都有了依据,“什么事都可以迎刃而解”。具体到实施阶段,宿斌把360度全景的视线范围分成了像时钟一样的12个视区,根据时钟的位置沟通拍摄。比如说,有两个机位拍摄,人物角色从这边的门进来,又从另外一个门出去。拍摄时,可以把第一个机位正朝向他,从0点走到9点,接着第二镜头,让他从9点回到0点,要保证在90度区域内,使观众不会跟丢。

此外,拍摄过程中,如何布置灯光跟传统的方法也大相径庭。宿斌解释道,灯光布置要尽可能远,这样后期遮挡的幅度就会少。如果必须要将灯光布置得靠前,可以放到不重要的信息区。他提到三个建议,

一是不要放到有车辆穿梭的地方;

二是放在背景是单一的白墙面前;

三是不要让地面出现明显投影的光线条。

对于那些经验丰富的布光师,这些小问题很容易解决。

“还没弄清观众的身份”

尽管在某些地方,VR内容拍摄与传统的电影拍摄有相似之处,但宿斌认为,“在做VR概念中,一定要完全抛弃电影,把它想象成梦就行了。VR未必适合讲一个复杂,有逻辑的故事”。

微鲸VR:通往内容帝国之路(上)

西藏敏珠林寺佛学院,《极地》中的场景

宿斌讲起了此前他与另外一位传统导演的合作拍摄《极地》的经历。那位导演强调拍摄时要有好故事线,有人物,他也认为这些事合理的。然而,他不希望观众只看到讲述孤独的故事,“更希望通过画面和声音带给观众强烈的孤独感”。也就是,VR带观众进入一个“我在”的感觉。

为实现这种感觉,镜头需要离得足够近,再者利用空间感,然后要给观众一定的适应时间,以及立体的画面和好的音效。

不过,观众以什么样的身份进入VR中,宿斌目前还没弄清楚。他认为,当很多人讨论以主观视角去拍摄时,首先要弄明白是主观镜头,还是主观身份,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有些电影镜头是一直跟随,叫主观镜头。镜头一旦认为观众是什么样,百分之百都是主观镜头。主观身份不同。你在剧中的身份是上帝身份,还是观察者身份,这是内容要给观众的心理体验。”

在VR游戏中,玩家或许可以通过虚拟的肢体和运动,确定自己的身份,但VR实景拍摄中该方法却不可行。至于未来是什么样,宿斌跟其他从业者一样还在思考。

在他们的办公室,笔者体验了《极地》。这部纪录片分为三集短片,取景地为西藏,其中一集主要以小和尚为主人公,讲述他在佛学院的日常生活,包括早课、念经等等。用Gear VR观看的画面确实清晰,立体效果也有呈现,不过,由于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再加上字幕很少,小和尚说的是藏语,观众可能不太懂一群和尚聚集在一起在做什么,缺少了些有意思的成分。但这或许也恰好是宿斌想给观众呈现的东西,因为不熟悉,才会用VR带你走进。

宿斌还在纠结要不要全部加上字幕,笔者强烈建议他加上字幕和配上适当的背景配乐,可能让观众更容易理解些。据悉,文章发布时,《极地》已经入围美国阿克雷德电影节。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87520.html

(0)
上一篇 2021年8月13日 10:14
下一篇 2021年8月13日 10: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