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塔门(ID:DT-Tamen),作者:张晨阳,原文标题:《8位年轻人的反向人生》,头图来自:《极非自然死亡》截图
社交网络,正在无形中成为当代人的生活导师。
豆瓣为你精挑细选,30岁之前,哪些书、影、音一定要看;小红书向你推送,提升精致度、幸福感,哪些东西必须要买;知乎上,总有年薪百万的成功人士教你人生应该做的X件小事……
只是无论任何事情,一旦被打上必须和应该的标签,走向就变得不对劲起来。
周一,我们发布了征集“这人生,究竟哪些事真的没必要?”我们发现,年轻人开始反思,那些传统与流行观念中必做的事情,为什么要做?不做会怎么样?
“可以,但没必要”
对“系统”的反思潮,让很多年轻人意识到可以有“躺平”式的不合作抵抗。并非不再努力,不再进步,而是对那些绝对紧绷的人生,增加一个选项:“可以那样活,也可以没必要”。
@滚滚红尘的滚滚
穿上修身的衣服,然后长时间保持吸着肚子的状态。
@fifi琪
考驾照。开车似乎成了一位现代人的必备技能。作为一个对车完全不感兴趣,而且喜欢公共交通及步行的人来说,不明白为什么要买车,不仅还要配套车位,外出找停车位,还要定期保养。
我一直依靠公共交通和网约车出行,觉得这样蛮好。
@喜欢追大鹅
可以谈恋爱,但没必要。
母胎单身24年,从读书到工作,一直看着身边的朋友恋爱分手、分手恋爱……一直搞不懂为什么一个人离开另一个人活不了,也搞不懂为什么上一秒还在歇斯底里,下一刻就在朋友圈更新自己崭新的甜蜜了。
新工作加班不多,身边的朋友同事几乎都在恋爱状态,一旦聚会就催我找对象,根本不需要家长催婚,所以前段时间就尝试了一下和朋友介绍的一个男人相处。
最开始线上聊天的快乐是真的,但因为刚认识,不自觉地想要注意形象,总在反复斟酌用词、考虑怎么回复。
还有就是聊天的时候会为表示有在认真相处,对互联网甜蜜文学进行一些刻意的模仿,比如分享今天吃什么,看到了一片好看的云等琐碎的生活碎片。不知道他的体验是什么样的,但是把这些发给对方获得的情绪价值,对我来说远没有我发给同性好友多。
虽然用一段失败的赛博相亲来判断恋爱对我的必要性不够严谨,但我真的是觉得,除了可以有个固定的做爱对象,恋爱关系对我而言真的没有必要。
吃饭、看电影、过节、聊天、吐槽生活和工作这些情侣常做的事情,和朋友一起就很好,朋友还不需要被时刻陪伴。
电影《征婚启事》
“完成人生必做清单,依旧不快乐”
ToDoList 是一种高效的生活方式,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在方法论网上随处可查的如今,“只要XX,就能XX”式的教学有很多,但我们收到的征集中,也有不少已经完成许多人生必做list,并达到不错的成功,但:
@沈文嘉
有一段时间,我过着许多人羡慕的生活:工作安稳,朝九晚五,闲暇时,潇潇洒洒,浪迹天涯。
人们说,人生一定要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于是我一个人去了西藏珠峰、稻城亚丁,成都重庆。起初觉得很起劲很痛快,像风一样自由,没有人能抓得住我!可实际上,我一个人吃饭不能点多,吃不完会浪费,也不方便打包带走;一个人住酒店睡得不安稳,得开灯门反锁然后用柜子怼上。一个人到处走走停停,所见所闻所感没有人分享喜悦的心情,只能发发朋友圈看看有几个点赞。
人们说,一个人的内心是什么格局,就穿什么品质的衣服。于是我买昂贵的衣服、手表、首饰,把自己包装成名媛白富美人设。好像穿上一身名牌自己就成了人类高质量女性,挤进上流社会圈层。可实际上,外在越是花哨,我越觉得自己外强中干,肚里没有墨水,背后也没有靠山。实在没钱时,还打折转卖名牌。
过去一年,我开始躺平佛系,反思之前的生活,好像陷入了人生低谷,与此同时,也获得了另一种平静。
电影《重庆森林》
@张勇敢
没必要时刻自律。
曾有一段时间,致力于让自己的每个假期和周末充实——订好早起的闹铃,安排好那些看上去非常充实的事情:看书、看展、健身、做饭、出门社交。
如果我在家躺尸两天,就会觉得自己虚度了光阴,并因此心怀愧疚。
但事实上,早起看书,我经常犯困;做饭的频率一旦过高,下厨的乐趣就变成负担;社交也容易让我疲惫,有时更喜欢一个人发呆。健身大概是唯一坚持下来的事情,但原因在于,我本身就是个喜欢运动的人。
身边的人优秀且努力,互联网上的信息不断告诫我,放松警惕,就会被同龄人抛弃。于是每分每秒都要用于提自我,就连休息,也有一个功利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学习工作。
最近我开始反思这种心态,我发现问题的核心,并非是自律不自律,而是我进入职场之后,越来越无法心安理得地享乐或休息。那种可以什么也不做、只是发呆一下午的坦然感,消失了。
你当然也可以说,我是在为自己的懒惰寻找借口。但我还是想说,人是目的,而非工具。
电影《天使爱美丽》
“反向操作,也没什么大不了”
每个时代都会逐渐形成一套标准,如今的标准来自社交网络里的政治正确、道德正确、品位正确。不知道热搜和流行语的人,可能听不懂身边人说的话;不“独立”的女生被网友批评教育。在我们的征集中,有一些不太合时宜的投稿:
@TT
卸载微博。起因是某次我留了一句蛮正常的评论,结果收到各种戾气很大的回复与私信,几乎被网暴。
5G吃瓜、随时在线几乎是现代人的常态。但事实上,当我离开微博,并没有因此与时代脱节、与同龄人格格不入。
不吃明星的瓜,因为真的与我无瓜;了解其他新闻,可以通过其他资讯APP。对了,我是01年出生的,不是所有的00后都是沉迷微博热搜的一代。
@西瓜
我不幽默、不风趣、不会说话。人们常说,外向一点、开朗一点、幽默一点,会更讨人喜欢,我也因此一度痛苦改变,后来才渐渐意识到大可不必勉强。
沉默寡言的我或许很无趣,但可以不说话真的很开心。
电影《阿甘正传》
@梁熊猫
这几年互联网上关于“独立女性”的探讨很多。在一些言论中,在感情中黏人依赖对方、过早结婚、为了另一半改变自我等好像都是独立女性的对立面。
如果按照这些标准看,我应该是主流独立女性的反面吧——异地恋一年,为了和男友在一起,从北京大厂辞职回老家工作。23岁的年纪,我们就领证结了婚。
我在男友(现在是老公)面前一点儿都算不上独立。备考公务员几个月,家里开支全部要靠他来付;遇到大事小事,也总是问他主意。我很在意他的看法和喜好,会主动做他喜欢的事,在他情绪不好时就打扫房间给他买礼物。
现在我在二线城市做了一个长期远程的工作,依然会为事业发展很努力;我的收入比他多一倍,家里的大头开支就变成了我主要来付;遇到大事小事,虽然我总问他主意,但他也会尊重我的意见。
独立女性好像更强调“自我”,对“情感”“依赖”这些字眼相对排斥,觉得很傻很无脑。但我理解的独立女性是不必非要结婚,也不必非要单身,她可以坦然地说我不需要婚姻,也可以大大方方地宣告婚姻对自己至关重要。
电影《成为简·奥斯汀》
写在最后:
学者韩炳哲在《倦怠社会》一书里写,“在一个匮乏的时代,人们专注于吸收。而在过剩的时代,问题是如何排斥和拒绝”。
这或许也是当下许多人的处境——拥有太多、也想要的太多,但到底哪些是外界的要求,哪些是内心的需求,逐渐变得模糊不清。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们认为,如果“用力完成”这件事,已经让你感到疲惫不堪,放下、拒绝、没有做、完不成某些事情,并不可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塔门(ID:DT-Tamen),作者:张晨阳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97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