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知识

  • 人类目前能准确预报地震吗?

      1975年2月4日,我国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预报了发生在辽宁省海城、营口地区的里氏7.3级强烈地震。这次的地震预报相当准确,误差仅一两小时。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对地震的成功预报。那么,…

    科普知识 2021年7月22日
  • 科普知识:地震来了怎么办?

      地震来了怎么办?——镇静自若:当机立断的十几秒钟   (一)保持镇静就地避震   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左右的时间,作为个人,应当保持冷静,在…

    科普知识 2021年7月22日
  • 高层建筑救火老大难?“无人机灭火系统”来助力

      据《郑州晚报》报道,来自消防部门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高层建筑(超过24米)34.7万栋,百米以上超高层近6000栋,数量均为世界第一。近十年,全国共发生高层建筑火灾3.1万起,…

    科普知识 2021年7月22日
  • 俄科学家发明新式核燃料护套 提高核能安全性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1月31日报道,俄罗斯国家核研究大学(MEPhI)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关于核燃料保护套的研究,他们使用钼金属(Mo)的同位素替代现有的锆合金的核燃料护套,以…

    科普知识 2021年7月22日
  • 由于气候变暖 欧洲遭遇水灾的风险增加

      1月29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显示,由于气候暖化,即使最乐观的情况下,即暖化温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欧洲遭遇诸如法国近日所经历的水灾的风险仍会加剧。   在这份发表于《气候》(C…

    科普知识 2021年7月22日
  • 奇妙的抗震结构如何守护日本的高层建筑?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科了个普 雁丘客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作为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日本从古至今在建筑设计方面煞费苦心,通过诸多抵抗强烈地震的手段,…

    科普知识 2021年7月22日
  • 发生核事故我该怎么办?(续)

      核能是一种清洁、安全、高效、经济的能源,但核能是一把双刃剑:核材料的获得、储存、运输和使用以及核设施的保护等各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自然和人为因素有可能造成核泄漏、核污染;…

    科普知识 2021年7月22日
  • 发生核事故我该怎么办?

      撰文:蔡建明(海军军医大学教授);崔建国(海军军医大学副教授)   核能是一种清洁、安全、高效、经济的能源,在我国的能源、军事、医疗、工农业生产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核能是一把…

    科普知识 2021年7月22日
  • 不系安全带,安全气囊就是个“炸弹”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们不管是开车还是坐车都没有系安全带的习惯。但是在买车时候,却会对于有没有安全气囊以及有几个安全气囊耿耿于怀。这表明我们对汽车的理解比较片面。   为什么要系…

    科普知识 2021年7月22日
  • 新技术变煤火为清洁能源 破解地下煤火防治难题

      记者17日从中国矿业大学获悉,该校地下煤火研究团队与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多个研究机构与院校合作,新近攻克将煤田火区热能转变为电能等清洁能源的关键技术。这有助于将每年数亿…

    科普知识 2021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