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24类常用电子证照整合到区块链电子证照应用平台;在江西,申请复工复产的企业备案信息全部“上链”保存;在杭州,部分冰鲜食品批发市场的进口水产品多了一个“电子身份证”,借助区块链技术为市场监管部门掌握冷链食品流向提供便利……一段时间以来,多地推动区块链在电子政务领域的运用,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和利用。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推进,统一、便捷、高效的政务平台不断成为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如何降低电子政务的数据风险,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与集中式数据库不同,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的特点,并在多台计算机上完整复制分发,其智能合约可以确保数据流转的合规则性与可追溯性,让政务数据安全更有保障。
的确,电子政务系统以数据运算为前提,利用信息化手段为社会治理赋能扩容、提质增效,而数据安全是实现这些功能的前提。从涉密信息到个人隐私,政务数据与个人利益、公共安全密切相关。如果不能确保数据安全,为政务数据“上锁”,电子政务的高效便捷就无从谈起。此前,一些地方曾出现用户无需登录政务服务网就能访问后台等存在高危漏洞的事件,这也提醒我们:避免政务数据被泄露、篡改、伪造乃至删除,应当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必答题。
技术创新是保障数据安全最好的“锁”。在电子政务系统中,技术手段既为数据应用提供了媒介,也为数据安全筑起了“围墙”。系统内部数据交换,政务网站信息开放,职能部门间的数据共享……面对各种应用场景和海量数据处理,必须从数据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入手,采用物理隔离、病毒防护、加密脱敏、数据备份、身份认证、访问权限、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激发“安保”效能,从而有效阻断非法访问和攻击对系统的破坏,保障电子政务平台有效运转。
为政务数据安全“上锁”,除了技术“严防死守”,还需制度“划清红线”。不久前公布的数据安全法草案开辟专章对政务数据的安全与开放进行规定,拟明确相关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有了法律的尺度,监管才能“硬起来”;有了执法的明确依据,才能形成威慑力。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明确电子政务中数据提供、使用、管理、监管等各方的职责权限,是消除安全隐患、缩小犯罪空间的必要之举。
数据技术与数据安全是一场竞逐,数据安全应与技术发展比肩前行。就电子政务而言,用技术砖瓦构筑数据安全的铜墙铁壁,同时筑牢政务信息管理的安全屏障,使柔性技术和管理制度双轮驱动、环环相扣,就能补齐电子政务运行的短板,使之成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催化剂。
原创文章,作者:kepupublis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209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