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芯谋研究(ID:icwise),作者:顾文军,题图来自:《情深深雨蒙蒙》
昨天芯谋研究发布了一篇题为《如何看待半导体产业的“四姨太效应”》的思考文章,引起了业界的积极讨论,看来大家对这些现象深有同感。其中拿茅台镇酒类比部分材料企业的“勾兑”行为,更是被不少朋友认为经典和形象。
关于茅台的讨论也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二十五年前,彼时我刚刚升入大学,由农村进入城市。那年寒假回家,我特想给极其喜欢喝酒的父亲买瓶好酒,也算升上大学给父亲的礼物。
作为穷学生,自然“理想比天高,钱包比纸薄”,从来没奢想能买茅台,兴冲冲跑到超市,却发现柜台上“茅台酒”琳琅满目,并且不贵。于是兴冲冲免了买了两瓶“茅台酒”拿回老家。虽然多年后发现买的其实是“茅台镇”的酒,但当时来看却是个喜剧:做儿子的很自豪,一个穷学生刚考上大学给父亲买了茅台,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老父亲满脸堆笑,说终于喝到茅台酒了,这酒真是好喝,不愧是茅台;邻居则说我很孝顺,给父亲买茅台酒喝。
这看似都是赢家的喜剧,其实正如映射般发生在当今的半导体产业中。别管这些材料/芯片/设备是怎么来的,披上中国芯的外衣:国外卖家有钱赚自然高兴,至于挂不挂自己的名字,有钱就行了,还要啥自行车啊;国内企业则突破了国际封锁,打破了国外垄断,推出国内首款产品,赚了名声,至于现在是买的别人的,无所谓,以后自己再去研发呗;
投资者则看到自己所投企业出了产品,有了业绩,估值自然蹭蹭地上涨,大家有钱赚,至于是不是真正自己的产品,可能早就把股份转让一部分,赚的盆满钵满,后面就算是出了问题,反正赚钱了;甚至有的客户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解决问题,管它是不是中国芯呢。
至于是不是真茅台,反正喝下去感觉“这酒好喝”,你觉得是茅台,那就是茅台。大家都是赢家,谁是输家呢?
在昨天文章发布后所收获的反馈中,读者的留言中既反映出来了大家对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关切,又包含了对这个行业所出现的这种现状的担忧。之前就听说有的材料公司,买了韩国和日本的光刻胶,直接说自己的。反正是材料,还真的不好区分。买了茅台的飞天,装入我家瓶里,说我这酒是请的茅台的老师傅,用茅台的法子酿造的,比茅台还茅台,不信你尝尝。材料可以做,设计公司法子也很多:设计服务、委外代工、买别人晶圆自己封装。反正都是“中国芯”,管它真不真。茅台蒙了尘,茅台镇就可以以假乱真。
拂去瓶身上的尘,“真正的茅台”究竟长什么样?二十一世初,也就是二十多年前,我国也曾燃起过一阵半导体的热潮,在此期间也出现了一些国内半导体企业,这些企业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大浪淘沙,有一些成为了现在国内半导体产业的龙头。
这些“真茅台”经过数十年的沉淀才终于散发出了阵阵陈酿的香气,但“酿造”的过程却是十分艰辛的——2004年成立的中微公司,直到2017年,也就是成立了13年后才开始盈利;同样是2004年成立的安集,也是直到2008年才实现了首个产品上线进入量产的阶段。
也就是说,从一家半导体公司的成立,到产品量产,再到实现盈利,这并不是在短短一两年内便能完成的事,至少在公司成立的前两年中,公司处于研发阶段,而在这段时间中,公司几乎没有收入,更别谈盈利。
站在芯片设计公司的角度来看,从产品定义、架构设计、算法实现、流片、测试认证、客户反馈、修改完善这一套流程下来,至少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如果是更为复杂的设备和材料领域,公司研发所要花费的时间会更长。这是过去数十年中,国内半导体企业发展的规律。
但现在这种规律正在被打破,国内半导体企业的研发周期正在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大大提速,更为甚者,有一些公司在刚成立之时,便接到了客户的订单。或许是一些企业受到了运气的眷顾,亦或是一些企业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超越了巨人。产业或许暂时不了解真相,但谎言总会在喧嚣声后露出真的面目。
十多年前的这些企业,不论设备、材料还是设计,前两三年没有销售额是正常现象,但现在的新公司两三个月就出产品,当年就盈利,两年就业绩爆棚。是之前那些老牌企业太弱了,还是现在的创业者更牛了,是产业规律变了,还是时代变了?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作为一个投入较大、回报周期长的产业,国内半导体产业已经站在了一场形如马拉松的赛道中,这也就需要相关企业在竞速的同时也要求韧性进和耐力,我们不能因为要速度就使用“兴奋剂”,回归技术才是国内半导体发展的真理。
“四姨太效应”虽已成为眼下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没有受到这种效应影响的企业来说,要在喧嚣中沉下来心来踏踏实实搞研发,对于已经卷入其中的企业则不应在旋涡中迷失自己,为国内半导体产业奉献的那颗初心不熄,就还有真正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的机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芯谋研究(ID:icwise),作者:顾文军
原创文章,作者:506227337,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industrynews/228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