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VLAN 1. 什么是VLAN? VLAN(Virtual LAN),翻译成中文是“虚拟局域网”。LAN可以是由少数几台家用计算机构成的网络,也可以是数以百计的计算机构成的企业网络。VLAN所指的LAN特指使用路由器分割的网络——也就是广播域。 在此让我们先复习一下广播域的概念。广播域,指的是广播帧(目标MAC地址全部为1)所能传递到的范围,亦即能够直接通信的范围。严格地说,并不仅仅是广播帧,多播帧(Multicast Frame)和目标不明的单播帧(Unknown Unicast Frame)也能在同一个广播域中畅行无阻。 本来,二层交换机只能构建单一的广播域,不过使用VLAN功能后,它能够将网络分割成多个广播域。 2.未分割广播域时…… 那么,为什么需要分割广播域呢?那是因为,如果仅有一个广播域,有可能会影响到网络整体的传输性能。具体原因,请参看附图加深理解。
由于需要一个个端口地指定,因此当网络中的计算机数目超过一定数字(比如数百台)后,设定操作就会变得烦杂无比。并且,客户机每次变更所连端口,都必须同时更改该端口所属VLAN的设定——这显然不适合那些需要频繁改变拓补结构的网络。 ● 动态VLAN 另一方面,动态VLAN则是根据每个端口所连的计算机,随时改变端口所属的VLAN。这就可以避免上述的更改设定之类的操作。动态VLAN可以大致分为3类: (1)基于MAC地址的VLAN(MAC Based VLAN) (2)基于子网的VLAN(Subnet Based VLAN) (3)基于用户的VLAN(User Based VLAN) 其间的差异,主要在于根据OSI参照模型哪一层的信息决定端口所属的VLAN。 ● 基于MAC地址的VLAN 基于MAC地址的VLAN,就是通过查询并记录端口所连计算机上网卡的MAC地址来决定端口的所属。假定有一个MAC地址“A”被交换机设定为属于VLAN “10”,那么不论MAC地址为“A”的这台计算机连在交换机哪个端口,该端口都会被划分到VLAN 10中去。计算机连在端口1时,端口1属于VLAN 10;而计算机连在端口2时,则是端口2属于VLAN 10。
由于是基于MAC地址决定所属VLAN的,因此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在OSI的第二层设定访问链接的办法。 但是,基于MAC地址的VLAN,在设定时必须调查所连接的所有计算机的MAC地址并加以登录。而且如果计算机交换了网卡,还是需要更改设定。 ● 基于IP地址的VLAN 基于子网的VLAN,则是通过所连计算机的IP地址,来决定端口所属VLAN的。不像基于MAC地址的VLAN,即使计算机因为交换了网卡或是其他原因导致MAC地址改变,只要它的IP地址不变,就仍可以加入原先设定的VLAN。
因此,与基于MAC地址的VLAN相比,能够更为简便地改变网络结构。IP地址是OSI参照模型中第三层的信息,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基于子网的VLAN是一种在OSI的第三层设定访问链接的方法。 基于用户的VLAN,则是根据交换机各端口所连的计算机上当前登录的用户,来决定该端口属于哪个VLAN。这里的用户识别信息,一般是计算机操作系统登录的用户,比如可以是Windows域中使用的用户名。这些用户名信息,属于OSI第四层以上的信息。 总的来说,决定端口所属VLAN时利用的信息在OSI中的层面越高,就越适于构建灵活多变的网络。 VLAN的汇聚链接(Trunk Link) 1.需要设置跨越多台交换机的VLAN时…… 到此为止,我们学习的都是使用单台交换机设置VLAN时的情况。那么,如果需要设置跨越多台交换机的VLAN时又如何呢? 在规划企业级网络时,很有可能会遇到隶属于同一部门的用户分散在同一座建筑物中的不同楼层的情况,这时可能就需要考虑到如何跨越多台交换机设置VLAN的问题了。假设有如下图所示的网络,且需要将不同楼层的A、C和B、D设置为同一个VLAN。
这时最关键的就是“交换机1和交换机2该如何连接才好呢?” 最简单的方法,自然是在交换机1和交换机2上各设一个红、蓝VLAN专用的接口并互联了。
而当数据帧离开汇聚链路时,TPID和TCI会被去除,这时还会进行一次CRC的重新计算。 TPID字段在以太网报文中所处位置与不带VLAN Tag的报文中协议类型字段所处位置相同。TPID的值固定为0x8100,它标示网络帧承载的802.1Q类型,交换机通过它来确定数据帧内附加了基于IEEE 802.1Q的VLAN信息。而实质上的VLAN ID,是TCI中的12位元。由于总共有12位,因此最多可供识别4096个VLAN。 基于IEEE 802.1Q附加的VLAN信息,就像在传递物品时附加的标签。因此,它也被称作“标签型VLAN”(Tagging VLAN)。 3.ISL(Inter Switch Link) ISL,是Cisco产品支持的一种与IEEE 802.1Q类似的、用于在汇聚链路上附加VLAN信息的协议。 使用ISL后,每个数据帧头部都会被附加26字节的“ISL包头(ISL Header)”,并且在帧尾带上通过对包括ISL包头在内的整个数据帧进行计算后得到的4字节CRC值。换而言之,就是总共增加了30字节的信息。 在使用ISL的环境下,当数据帧离开汇聚链路时,只要简单地去除ISL包头和新CRC就可以了。由于原先的数据帧及其CRC都被完整保留,因此无需重新计算CRC。
ISL有如用ISL包头和新CRC将原数据帧整个包裹起来,因此也被称为“封装型VLAN”(Encapsulated VLAN)。 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IEEE802.1Q的“Tagging VLAN”,还是ISL的“Encapsulated VLAN”,都不是很严密的称谓。不同的书籍与参考资料中,上述词语有可能被混合使用,因此需要大家在学习时格外注意。 并且由于ISL是Cisco独有的协议,因此只能用于Cisco网络设备之间的互联。 VLAN间路由 1.VLAN间路由的必要性 根据目前为止学习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两台计算机即使连接在同一台交换机上,只要所属的VLAN不同就无法直接通信。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在不同的VLAN间进行路由,使分属不同VLAN的主机能够互相通信。 首先,先来复习一下为什么不同VLAN间不通过路由就无法通信。在LAN内的通信,必须在数据帧头中指定通信目标的MAC地址。而为了获取MAC地址,TCP/IP协议下使用的是ARP。ARP解析MAC地址的方法,则是通过广播。也就是说,如果广播报文无法到达,那么就无从解析MAC地址,亦即无法直接通信。 计算机分属不同的VLAN,也就意味着分属不同的广播域,自然收不到彼此的广播报文。因此,属于不同VLAN的计算机之间无法直接互相通信。为了能够在VLAN间通信,需要利用OSI参照模型中更高一层——网络层的信息(IP地址)来进行路由。关于路由的具体内容,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解说吧。 路由功能,一般主要由路由器提供。但在今天的局域网里,我们也经常利用带有路由功能的交换机——三层交换机(Layer 3 Switch)来实现。接下来就让我们分别看看使用路由器和三层交换机进行VLAN间路由时的情况。 2.使用路由器进行VLAN间路由 在使用路由器进行VLAN间路由时,与构建横跨多台交换机的VLAN时的情况类似,我们还是会遇到“该如何连接路由器与交换机”这个问题。路由器和交换机的接线方式,大致有以下两种: (1)将路由器与交换机上的每个VLAN分别连接 (2)不论VLAN有多少个,路由器与交换机都只用一条网线连接 最容易想到的,当然还是“把路由器和交换机以VLAN为单位分别用网线连接”了。将交换机上用于和路由器互联的每个端口设为访问链接(Access Link),然后分别用网线与路由器上的独立端口互联。如下图所示,交换机上有2个VLAN,那么就需要在交换机上预留2个端口用于与路由器互联;路由器上同样需要有2个端口;两者之间用2条网线分别连接。
如果采用这个办法,大家应该不难想象它的扩展性很成问题。每增加一个新的VLAN,都需要消耗路由器的端口和交换机上的访问链接,而且还需要重新布设一条网线。而路由器,通常不会带有太多LAN接口的。新建VLAN时,为了对应增加的VLAN所需的端口,就必须将路由器升级成带有多个LAN接口的高端产品,这部分成本、还有重新布线所带来的开销,都使得这种接线法成为一种不受欢迎的办法。 那么,第二种办法“不论VLAN数目多少,都只用一条网线连接路由器与交换机”呢?当使用一条网线连接路由器与交换机、进行VLAN间路由时,需要用到汇聚链接。 具体实现过程为:首先将用于连接路由器的交换机端口设为汇聚链接(Trunk Link),而路由器上的端口也必须支持汇聚链路。双方用于汇聚链路的协议自然也必须相同。接着在路由器上定义对应各个VLAN的“子接口”(Sub Interface)。尽管实际与交换机连接的物理端口只有一个,但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把它分割为多个虚拟端口。 VLAN将交换机从逻辑上分割成了多台,因而用于VLAN间路由的路由器,也必须拥有分别对应各个VLAN的虚拟接口。
采用这种方法的话,即使之后在交换机上新建VLAN,仍只需要一条网线连接交换机和路由器。用户只需要在路由器上新设一个对应新VLAN的子接口就可以了。与前面的方法相比,扩展性要强得多,也不用担心需要升级LAN接口数不足的路由器或是重新布线。 3.同一VLAN内的通信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使用汇聚链路连接交换机与路由器时,VLAN间路由是如何进行的。如下图所示,为各台计算机以及路由器的子接口设定IP地址。
4.不同VLAN间的通信 接下来是这一讲的核心内容,不同VLAN间的通信。让我们来考虑一下计算机A与计算机C之间通信时的情况。
在一台本体内,分别设置了交换机模块和路由器模块;而内置的路由模块与交换模块相同,使用ASIC硬件处理路由。因此,与传统的路由器相比,可以实现高速路由。并且,路由与交换模块是汇聚链接的,由于是内部连接,可以确保相当大的带宽。 ● 使用三层交换机进行VLAN间路由(VLAN内通信) 在三层交换机内部数据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基本上,它和使用汇聚链路连接路由器与交换机时的情形相同。 假设有如下图所示的4台计算机与三层交换机互联。当使用路由器连接时,一般需要在LAN接口上设置对应各VLAN的子接口;而三层交换机则是在内部生成“VLAN接口”(VLAN Interface)。VLAN接口,是用于各VLAN收发数据的接口。(注:在Cisco的Catalyst系列交换机上,VLAN Interface被称为SVI——Switched Virtual Interface)
整体的流程,与使用外部路由器时的情况十分相似——都需要经过“发送方→交换模块→路由模块→交换模块→接收方”。 加速VLAN间通信的手段 1.流(Flow) 根据到此为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VLAN间路由,必须经过外部的路由器或是三层交换机的内置路由模块。但是,有时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需要经过路由器(或路由模块)。 例如,使用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传输容量为数MB以上的较大的文件时,由于MTU的限制,IP协议会将数据分割成小块后传输、并在接收方重新组合。这些被分割的数据,“发送的目标”是完全相同的。发送目标相同,也就意味着同样的目标IP地址、目标端口号(注:特别强调一下,这里指的是TCP/UDP端口)。自然,源IP地址、源端口号也应该相同。这样一连串的数据流被称为“流”(Flow)。 只要将流最初的数据正确地路由以后,后继的数据理应也会被同样地路由。 据此,后继的数据不再需要路由器进行路由处理;通过省略反复进行的路由操作,可以进一步提高VLAN间路由的速度。
利用在各楼层配置的二层交换机定义VLAN,连接TCP/IP客户计算机。各楼层间的VLAN间通信,利用三层交换机的高速路由加以实现。如果网络环境要求高可靠性,还可以考虑冗余配置三层交换机。 与WAN的连接,则通过带有各种网络接口的路由器进行。并且,通过路由器的数据包过滤和VPN等功能实现网络安全。此外,使用路由器还能支持Novell Netware等TCP/IP之外的网络。 只有在充分掌握了二层、三层交换机以及传统路由器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物竞其用,构筑出高效率、高性价比的网络。 使用VLAN设计局域网 1.使用VLAN设计局域网的特点 通过使用VLAN构建局域网,用户能够不受物理链路的限制而自由地分割广播域。 另外,通过先前提到的路由器与三层交换机提供的VLAN间路由,能够适应灵活多变的网络构成。 但是,由于利用VLAN容易导致网络构成复杂化,因此也会造成整个网络的组成难以把握。 可以这样说,在利用VLAN时,除了有“网络构成灵活多变”这个优点外,还搭配着“网络构成复杂化”这个缺点。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具体的实例。 2.不使用VLAN的局域网中网络构成的改变 假设有如图所示的由1台路由器、2台交换机构成的“不使用VLAN构建”的网络。
图中的路由器,带有2个LAN接口。左侧的网络是192.168.1.0/24,右侧是192.168.2.0/24。 现在如果想将192.168.1.0/24这个网络上的计算机A转移到192.168.2.0/24上去,就需要改变物理连接、将A接到右侧的交换机上。 并且,当需要新增一个地址为192.168.3.0/24的网络时,还要在路由器上再占用一个LAN接口并添置一台交换机。而由于这台路由器上只带了2个LAN接口,因此为了新增网络还必须将路由器升级为带有3个以上LAN接口的产品。 3.使用VLAN的局域网中网络构成的改变 接下来再假设有一个由1台路由器、2台交换机构成的“使用VLAN”的局域网。交换机与交换机、交换机与路由器之间均为汇聚链路;并且假设192.168.1.0/24对应红色VLAN、192.168.2.0/24对应蓝色VLAN。
需要将连接在交换机1上192.168.1.0/24这个网段的计算机A转属192.168.2.0/24时,无需更改物理布线。只要在交换机上生成蓝色VLAN,然后将计算机A所连的端口1加入到蓝色VLAN中去,使它成为访问链接即可。 然后,根据需要设定计算机A的IP地址、默认网关等信息就可以了。如果IP地址相关的设定是由DHCP获取的,那么在客户机方面无需进行任何设定修改,就可以在不同网段间移动。 利用VLAN后,我们可以在免于改动任何物理布线的前提下,自由进行网络的逻辑设计。如果所处的工作环境恰恰需要经常改变网络布局,那么利用VLAN的优势就非常明显了。 并且,当需要新增一个地址为192.168.3.0/24的网段时,也只需要在交换机上新建一个对应192.168.3.0/24的VLAN,并将所需的端口加入它的访问链路就可以了。 如果网络环境中还需要利用外部路由器,则只要在路由器的汇聚端口上新增一个子接口的设定就可以完成全部操作,而不需要消耗更多的物理接口(LAN接口)。要使用的是三层交换机内部的路由模块,则只需要新设一个VLAN接口即可。 网络环境的成长,往往是难以预测的,很可能经常会出现需要分割现有网络或是增加新网络的情况。而充分活用VLAN后,就可以轻易地解决这些问题。 4.利用VLAN而导致的网络结构复杂化 虽然利用VLAN可以灵活地构建网络,但是同时,它也带来了网络结构复杂化的问题。 特别是由于数据流纵横交错,一旦发生故障时,准确定位并排除故障会比较困难。 为了便于理解数据流向的复杂化,假设有下图所示的网络。计算机A向计算机C发送数据时,数据流的整体走向如下: 计算机A→交换机1→路由器→交换机1→交换机2→计算机C
分析这个物理结构并转换成以路由器为中心的逻辑结构后,会得到如下的逻辑结构图。当我们需要进行路由或是数据包过滤的设定时,都必须在逻辑结构的基础上进行。
把握这两种网络结构图的区别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VLAN和三层交换机大行其道的现代企业级网络当中。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tech/pnotes/290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