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 Uber 中国已经被滴滴收购,但是在大洋彼岸,Uber 向外界公布了三个重大消息:
-
Uber 无人驾驶汽车车队将在 8 月底亮相匹兹堡,届时用户可以随机享受这项打车服务;
-
沃尔沃与 Uber 达成合作,双方共同投资 3 亿美元开发自动驾驶汽车,预计 2021 年上路;
-
Uber 将以不低于 6.8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无人驾驶技术公司 Otto。
这是 Uber 自 2015 年宣布进军无人驾驶领域以来的最新进展。
据彭博社的报道,Uber 首席执行官 Travis Kalanick 在 2014 年底时曾飞抵匹茨堡。去这座城市的原因是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机器人专业就位于匹茨堡,这里培养过许多著名的自动化专业人才。比如谷歌自动驾驶汽车之父 Sebastian Thrun,谷歌无人驾驶前负责人 Chris Urmson。
2015 年初,Uber 与卡耐基梅隆在匹兹堡秘密设立了名为「高等技术研发中心」(Advanced Technologies Center)的机构,进行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
去年 5 月,Uber 把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院(National Robotics Engineering Center)50 名顶尖机器人专家收入麾下,几乎掏空了这所大学的机器人研发部。
这当中包括几位学界有影响力的人物,比如 NREC 院长 Anthony Stentz,以及在 NREC 工作 12 年之久的资深商业化专家(Commercialization Specialist)Jean-Sébastien Valois。此外,Uber 也几乎撬走了微软必应地图团队。
沃尔沃将会在今年年底向 Uber 交付 100 辆经过特殊改装过的 SUV(图片来自 Courtesy Uber)
这种在当时看起来不计成本的挖人,在今天似乎有了回报。
8 月底,Uber 将允许匹茨堡市中心的乘客利用手机呼叫自动驾驶汽车。这被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此前还没有任何一家汽车公司或技术公司做过这样的事。
最近在彭博社一篇报道中,讲述了 Kalanick 招聘人才方面的过程。
John Bares 在创办卡耐基机器人公司(Carnegie Robotics)之前,曾在卡耐基梅隆大学国家机器人工程技术中心的岗位上工作了 13 年,这家公司主要为矿山、农业和军用机器人生产配件。
据他回忆:「Kalanick 有一个想法,他想投资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我拒绝了他三次,但是他的想法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最终,Bares 于 2015 年 1 月加盟 Uber,到 2016 年初之前,他已经帮 Uber 招募了数百名工程师、机器人专家甚至一些汽车技工。Uber 的目标是:用机器驾驶取代 Uber 的 100 多万名专车驾驶员,而且必须尽可能快地完成这一目标。
Otto 团队(图片来自 Uber)
今年 7 月 Uber 与无人驾驶卡车初创公司 Otto 签订了一份协议,准备将这家拥有 91 名员工的初创公司收入囊中。
Otto 在今年年初创立,几位创始人曾经是谷歌自动驾驶汽车项目团队的关键成员,他们在今年 1 月离开谷歌。据 Otto 联合创始人 Anthony Levandowski 表示:「我们真的对开发一些能够尽早发布的服务感到非常兴奋。」这多少暗示了谷歌无人驾驶项目的商业化进度推进缓慢。
Levandowski 曾经是谷歌自动驾驶汽车团队工程师,他与在谷歌地图部门担任过 5 年产品主管的 Lior Ron、谷歌机器人项目团队主管 Claire Delaunay 以及谷歌另一位资深工程师 Don Burnette 一起创建了 Otto。
Kalanick 与 Levandowski 两人首次见面的时间是在 2012 年 TED 大会上。当时 Levandowski 在会上展示了谷歌早期版本的自动驾驶汽车样车。Kalanick 当场表示要买下 20 辆,他当时笑着说:「它明显会成为下一个发展方向。」
Kalanick 从今年春季开始游说 Levandowski,两人经常在晚上一起散步,Kalanick 趁机提出了收购交易的可能性。两人各自离开自己的办公室,避免被员工、媒体或竞争对手看见。两人会买些食物,然后在约定地方碰头。
在 Kalanick 看来,收购是进一步积累自动驾驶方面人才的一种方式。他说:「如果 Uber 想追上谷歌成为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先者,就必须拥有最优秀的人才。」Levandowski 表示,与 Uber 合并可以更快地将 Otto 自动驾驶卡车推向市场。
当 Uber 收购 Otto 的交易完成后,Levandowski 将出任 Uber 自动驾驶汽车项目负责人。
欢迎关注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旗下栏目「新智驾」。微信添加「AI-Drive」或「新智驾」订阅公众号。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04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