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近一年以来,丁磊第一次出现在直播间,上次还是去年8月在抖音给网易严选带货。高考生填报志愿前夕,丁磊决定和网易有道CEO周枫、科普达人李永乐以及知名主持人李小萌与高考生们谈谈。话题是关于选择,如何选择专业、选择学校,以及选择怎样的人生。
财经作家吴晓波接受《人物》采访时,曾这样形容丁磊,“一个互联网信徒,一个为兴趣而工作的人”。
这种为兴趣而工作的特点,显然与丁磊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我六七岁就确定大学要读什么专业了。”丁磊说,小时候家里订了《无线电》杂志,杂志里介绍的都是当时很新颖的技术,读着读着就觉得以后可以朝这个方向走。”
根据兴趣选择专业,自然成为丁磊给年轻人的头号建议。“先弄清自己内心的兴趣,寻找与兴趣相关的几个专业,再把这些专业未来十到二十年发展的路径可能性看透,就会有相对清晰的路径。”
除了志愿填报,丁磊给年轻人的建议还包括该如何过好大学生活。“大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事物的能力。”1989年,宁波人丁磊考入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但横在他学习课业前的阻碍是,老师上课讲的是他听不懂的成都话,丁磊只好自学,“我的学习能力就是在大学里掌握的。”
在大众媒体的叙事体系中,丁磊时而是文艺青年,比如大学刚毕业那会儿,丁磊和室友成天鼓捣唱片、交换CD,是个名副其实的发烧友,网易做音乐也与丁磊个人爱好不无关系;时而是个地地道道的商人,比如抓住了游戏,这堪称互联网模式中最容易赚钱的生意。
这两重身份之外,丁磊另有一个时常提起的议题,那就是教育。在许多公开场合和采访中,丁磊都不吝提及教育话题。2018年,吴晓波曾向丁磊问起他这十年做的最有意义的几件事,丁磊的答案是——第一,优先做了新闻客户端,并且决定做手机游戏;第二,做了网易公开课。
“做教育这件事,我准备了十年。”丁磊说。
A
丁磊对教育的兴趣自然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我自己就是开放式教育的受益者。所以,我对教育非常感兴趣。”
许多人都知道,1986年,15岁的丁磊组装了自己的第一台六管收音机;很少人知道的是,丁磊父亲曾在1976年自己组装了一台电视机。
“我父亲自己邮购了零件,照着《无线电》杂志里的电视机电路图,做了一台电视机。”丁磊家就成为全县城里第二户有电视机的,而第一台是在工厂里。
这种教育观也延续到丁磊对孩子的培养中,“一流的家长做榜样,二流做陪练,三流做保姆”,丁磊在直播中提及,他现在会随机抽取一道奥数题和孩子一起做,做完对比谁的证明过程更简单,“家长一定要冲上去。”
在填报志愿这种关键时刻,丁磊认为,父母同样要起到引导作用,“许多孩子现在还无法判断一些专业未来十年二十年的路径。”
周枫对此补充,我们想让孩子们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帮助他们选择他们内心真正喜欢的事情。
兴趣,是这场直播中,被提及频率最高的词语。
周枫同时指出,兴趣不是靠高三一年培养的,而是一件需要长期培养的事情。“早些知道自己将来想要做什么,其实是最幸福的,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尽可能多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只有多接触才不会误解自己的兴趣。”
“我是比较lucky的人”,丁磊说自己幸运地选择了Double E(Electrical Engineering,电机工程)专业,过去20年获得大发展的移动通讯、电脑、手机、半导体,都属于这个领域。至于未来十年,丁磊个人最看好的专业是生物医学、材料科学。
李永乐认同生物医学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21世纪的前20年,建议学生学生物医学可能是笑话,但未来,关乎人们身体健康、寿命的生物医学一定会愈加有发展。”
李永乐建议,如果学生已有明确的理想,那可以选择相关专业,如果尚未有明确目标,可以选择相对宽泛的基础专业,比如物理、数学、化学等基础学科。
至于许多高考生纠结的专业、学校、城市的顺位排序,丁磊认为,专业是第一重要的,专业代表未来;当然,学校也相当重要;而城市可以排在末位。
丁磊建议高考生可以选择离开家乡,去其他城市体验不同的生活。“我18岁以前在宁波长大,在成都生活了4年、广州12年,后来回杭州住了十几年,理解文化差异性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人生需要经历。”
B
关于大学生活,丁磊也给出了几条建议,第一条就是学会学习的方法。
除了认定要学电子类专业外,丁磊最终报考电子科技大学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这所大学的图书馆拥有全国最多的电子类书籍,“那个年代,在县城想要看一本电子方面的书,是非常不容易的,可能要跑到宁波市内、杭州市内的图书馆才能找到。”
大学期间,丁磊经常跑到图书馆去看计算机方面的书籍,“实际上我在工作中基本没用到过大学学到的知识,但我在大学四年学到了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但这段学习历程对丁磊后来创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和很多同事聊天能发现,具备终身学习能力,非常关键。”周枫解释,如果一个人高考考得分数不错,但没有对新知识、新领域的探索和发掘能力的话,实际工作能力也会一般;反之,即便高考没考好,但学习能力特别强,也能将工作做得非常好。
丁磊给出的第二条建议是,要利用互联网广交圈子里最优秀专业的朋友。丁磊与周枫就是因互联网结识,2004年,丁磊正被垃圾邮件的问题困扰,他看到周枫写的论文《P2P系统中的近似对象定位和垃圾邮件过滤》恰好能解决网易面临的问题,于是,丁磊设法找到周枫的邮箱,发出了一封看似是垃圾信息的邮件,“我是网易的丁磊,找你有事。”
另外,丁磊不赞成学生在大学期间创业。“美国硅谷创造了两种文化,一个是极客文化,一个是职业经理人文化,但在中国,没有那么浓厚的极客文化。”从1993年毕业到1997年创业前,丁磊曾做过四份工作,从这四份工作积累的经验给了丁磊后来的创业以莫大的帮助。
谈及网易选人的标准,丁磊提到了三点基本素质:独立思考、逻辑能力以及是否热爱。他认为现在很多学生暂时还不具备这几点能力,“大学到底教给学生的是什么?其实是分析、归纳、总结、判断的能力。”
丁磊曾见到很多人来网易工作的人并不是因为兴趣,只是把工作当成一种谋生手段,很多毕业生来网易找工作,也无法在他们身上看到“兴趣”二字,只是说想要一份工作,想要稳定。“但是,世界上很多真正成功的人,都是兴趣驱使的。”
“永远不要忘记真正的动力来自于内心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的选择首要以兴趣、热爱为先,在此基础上,要有终身学习的追求。”丁磊说。
在这场直播中,李永乐也提及,大学生要学会延迟满足,学会自律。高中阶段,有老师、家长管着,学生不得已被迫自律。但是要明白最好的时间要用来享受更美好的生活,去学知识,去交朋友,去运动都好。“你现在想得到的东西,以后都会有,不要着急。”
李永乐给出一组数据,清华、北大每年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资源大概是60万元,普通学校会比清华、北大少,但每年几万块总是有的。“如果你在大学期间只是为了赚钱,给别人打工一小时赚五六十块,那太亏了。”李永乐另外补充,如果是因家庭经济因素,需要勤工俭学的情况除外。
C
在直播中,主持人李小萌向丁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机会,选择上清华,还是选择要1个亿?”“当然是清华,”丁磊回答。
“创造财富的能力更重要。选择拿到1个亿的潜意识想法是,终止学习了,对我来说,给我100个亿,我也不会躺平,还是要折腾一些事情的。”丁磊认为,当你有足够的财富和人脉的时候,你可以为这个世界改变很多东西的。比如说,去创新、投资一些对未来有价值的技术。
做教育大概就是丁磊口中会继续“折腾”的事。“我是中国教育的受益者,也是中国教育的受害者。”丁磊解释,他的数理化成绩非常优秀,但在初高中这六年时间里,他不仅要学数理化,还要学一些不喜欢考的科目,最终一考定终生。
另外,丁磊提及,每个老师的表达能力是不同的,而优秀老师是可以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我小时候在宁波奉化长大,读书的时候就渴望能碰到一个好老师,但这不是我能决定的。现在网上的公开课就是给每个人一个公平的机会,能接触到最好的老师。”
这正是丁磊要坚决做教育业务的原因。2010年,网易推出网易公开课,采买国外顶尖大学课程课程版权,并将它们翻译为中文。
丁磊曾指出,互联网的核心思想是创新,分享,公平。在三聚氰胺和瘦肉精爆发最高潮的年代,我们意识到互联网让老百姓在信息的获取和分享上,取得了平等,我们还希望让大家通过互联网获取到优质的信息。
“我们的学生时代,因教师资源的有限,无法排到喜欢的老师的课程,公开课最初能够翻译和传播哈佛、斯坦福的课程是让我们感到自豪的事情。”这正是丁磊关于为什么做网易公开课是这十年最有意义的几件事之一的答案。
在2014年,此前主做词典业务的网易有道进军互联网教育行业。丁磊在这次直播中再次提及,今天中国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资源不平衡,因为优秀老师只在某些学校里,三线、四线、五线小城市缺少优秀老师,而直播课让中国遍地都是学区房。
周枫补充,现阶段网课能做到的是,上课较为生动、学生参与度较高,未来,网课还要向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更有效率地帮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去年接受福布斯专访时,丁磊曾说,网易一直在寻找一个企业社会价值的体现,除了赚钱。我们做过很多尝试,努力地给社会创造一些企业力所能及的价值。
教育显然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一文在网上刷屏,丁磊随后宣布拿出1亿元发起长期教育公益项目;今年3月,网易有道精品课曾宣布要拿1亿元奖励高三优秀学员,随后,丁磊在朋友圈宣布追加奖金额到10亿元,奖励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中学生。
“全世界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教育。”丁磊说。
参考资料:
1、《网易CEO丁磊:改变世界就是打磨一款款能够打动人心、直抵灵魂的产品》,福布斯中国,2020年11月
2、《有道破局而立》,PingWest品玩,2019年7月
3、《丁磊:我只想安静地做个匠系青年》,吴晓波频道,2018年7月
4、《丁磊母校演讲:很多人来网易工作只是为了谋生 其实并没有什么兴趣》,2019年11月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33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