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万份简历,300余名成功者,这样的招聘淘汰率令人咋舌。
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特殊岗位或者高级管理人才的挑挑拣拣,这个可能是2021年“最热门”入职的招聘门槛,来自9月1日刚刚注册落地的小米汽车。这一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亲自出任法人代表的项目,在官宣前就不断引起着或许比任何一家新势力造车时都更强的关注,小米过去的勇气和成绩,让受众自觉地拉高了对小米造车的想象,也造就了小米汽车开启招聘后的空前盛况。
作为一个在链接用户和创造场景上见长的公司,小米造车常常被猜测,能够在汽车行业继承其“黑科技”的标签,因此当小米汽车首批500个自动驾驶岗位开启招聘时,业内外大量的简历涌入,小米内部也出现了一波申请转岗的热潮。
但从进度来看,小米并没有选择冒进,拒绝了传统的“先搭架子再优化”的道路,小米这次十分谨慎,在招聘上很早就明确了需求,秉持着高举高打的路线严格筛选。
一面广受热捧,一面门槛极高,小米汽车的玩法,似乎有所不同。
谁想加入小米汽车?
想加入小米汽车的都是谁?
除了大量的集团内部转岗申请之外,小米造车吸引了大量现有汽车行业的“年轻人”,当小米作为他们“青春品牌”的一部分走向造车行业后,极具吸引力的薪资,以及相比起来更大的发展机会,是对这批年轻人最大的诱惑条件。
在职场社区软件脉脉中,能够提供小米汽车的内推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讨论话题,从讨论中来看,目前最有意向加入小米的,大部分出自传统汽车品牌,大多是位于技术口的研发骨干,另一个重头则是来自在自动驾驶领域技术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前者希望能够拥有更大的施展空间,后者则希望能够借小米来接触造车的全版图。
据了解,作为后入场的玩家,小米汽车开出了普遍比业内高出20%~30%的薪资,同时为部分岗位慷慨提供期权,小米汽车明晃晃的“首批投资100亿”的口号,吸引了大量想“拼一把”且“还有冲劲”的年轻人。
除了极具诱惑力的薪资外,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把小米,看做新势力造车品牌出现后“最大的汽车行业机遇”。一位业内专家对虎嗅表示,小米这样的消费者品牌在过去面临入行门槛过高,但随着产业链的成熟和趋势变化,小米选择现在入场,无论是在用户运营和产品定义上,或许都会探索出不一样的玩法,这种探索背后蕴藏着大量的机会。
“错过了新势力造车,不能再错过小米了吧。”一位匿名的互联网大厂自动驾驶软件技术骨干这样告诉虎嗅,同时他还提到,相比渴望发展机遇的年轻人,业内也有大量的中年汽车人在尝试接触小米,大多是在原来企业带领项目或团队,但希望能够实现职业生涯更大的突破。参与到小米造车的进程中,被他们看做“从技术研发岗到管理岗”的重要职场跳板。
在小米汽车目前公布的招聘需求中,小米的首批招聘,是针对L4级自动驾驶方向的需求,除了智能驾驶方面的技术专家,也在招徕在校相关专业的高学历人才。
小米对于汽车行业的切入点,是希望能够通过软件入手,定义场景化驾乘体验,来确立自身在汽车产业中的地位,整体来看是一个高举高打,旨在未来的策略。对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在个人积累上有超车的好机遇。对于有一定经验和地位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可能提前接触未来造车趋势和需求的好机会。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可以预测的是,小米除了需要招聘软件和算法工程师,小米也会对于硬件工程师,甚至整车团队的招聘有大量的需求。软硬结合这一小米在手机时期获得成功的战略,在造车这件事上还会得到延续。
小米造车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为什么进入小米汽车如此困难?
为什么去小米汽车这么难?
小米正在造车这件事上试图复刻手机行业的成功。
回想一下,小米创业的时候,也是先打造了体验独特的MIUI,在软件探索的过程中,逐渐确定了自身产品的体验风格和硬件需求,才进一步深入硬件,打造了小米手机,并在迭代过程中实现了软硬结合的统一。
同样的,当现在再去看小米切入造车产业节点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软件定义汽车”的大趋势已经出现端倪;另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在B5G铺开的背景下,数字孪生技术有望在智能驾驶领域最快成熟,它是一种将硬件制造“虚拟化”的方式,通过B5G,软件上的改动能够直接影响硬件制造,打破了以往软件硬件互相适配的阻碍,软件的开发可以为硬件的试错节省大量的成本。
因此,想成为一名“小米汽车人”,不仅要求能够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研究或积淀本身就处于高位,能够独挡一方面或多方面的需求,同时,还要能展现“多元性”的视野,能够支持小米初期对于产品形态探索的严格需求。
更重要的是,小米本身作为一家在在软硬件积淀深厚的公司,外界普遍认为,和MIUI以及米家的联动会是未来小米汽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就要求小米汽车招聘人才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多元性以及全能性,这种交叉会进一步提高加入小米的门槛。
这构成了“难进小米”的核心原因,小米汽车作为造车的“最新势力”,客观上还有作为后发者需要“补课”的压力在,因此在小米汽车对业内“最顶尖的一批人”追求的背后,也存在可以预知的高强度创业节奏,这客观上会让许多摩拳擦掌准备进入小米的人重新预估这份工作的强度。
小米汽车目前属于“粮草已动,召集人马”的阶段,背靠小米集团,小米造车在初期并没有资金的困扰,所以小米对于人才质量的严格把关,一定程度上是资源充足的背景下,对于团队的高需求导致的,这种早期的人员选择,会直接定义小米汽车接下来的开发能力和速度,因此门槛看似是高,其实是小米独特的发展模式和目标需求的必然结果。
想要加入,还是得先弄明白小米造车需要什么样的人。
小米造车的梦想和现实
小米汽车的胜负关键是由消费者决定的,这是小米的王牌,也是小米亟需构建的核心竞争力。
从内部来看,小米集团或许正处在自身最好的状态,8月25日,根据小米公布的2021年Q2业绩财报显示,该公司实现总营收878亿元,超出市场预期的850亿元,同比增64%;净利润63亿,同比增64%;经营现金流净额达82.84亿元,同比增长111%;智能手机出货量6290万部,跃居全球第二。在手机冲击高端战略初见成效后,在AIOT和智能手机双端,小米已经构建起自己的独特业务护城河。
这也是小米敢于喊出首期投资为100亿元人民币,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100亿美元的底气,这构成了小米造车业务最大的依托,随着这笔投资的逐渐到位,更多的投资会随之进场,这让小米能够在资金层面获得一定的安全空间。
小米在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在造车方面的投资,除了汽车行业内知名的,雷军以天使投资人的身份投资了小鹏汽车之外,今年6月,小米旗下的长江产业基金还参与领投了,在ADAS方向有深度积累的纵目科技,这是小米宣布造车后投资的首个汽车领域的企业,随后,小米持续投资了国内激光雷达初创企业禾赛科技、智能车供应链解决方案几何伙伴,小米在汽车投资层的加码,被认为是小米扎根汽车产业的关键切入点。
8月25日,小米集团以总交易金额约7737万美元收购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科技,交易完成后,深动科技将成为小米全资附属公司,深动科技有望为小米带来系统化,可无缝移植的全套自动驾驶方案研究架构和解决能力。
从高阶自动驾驶切入,依托B5G能力链接硬件制造,最终实现软硬结合的,能够链接小米智能生态的高阶智能汽车,是小米对自身造车业务的战略思考和发力方向。
从目前小米的动作来看,小米在战术上谨慎严格,战略上展开迅速,最关键的胜负手,在于C端能否延续和消费者的高粘性,以及参与碳中和进程中的深度。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趋势下,小米的方向是准确的。
小米和其他企业的最大不同,正是与消费者的高粘性、高互动性,以及能够在未来场景中和智能家庭场景的结合,相比也高举“用户”大旗新势力品牌,小米或许会对消费者开放更多可参与的造车事业的广度和深度。
小米独特的业务模式和发展路径,过去在资本市场上常常面临一个“难估值”的问题,这让小米在过去饱受质疑,但随着小米现有业务的稳固和在造车方面的迅速铺开,小米的模式开始被更多人所接受。
说白了,“软中有硬,硬中有软”的核心,其实正是小米的独特生存方式:软件构建独特体验和卖点,高性能硬件做普惠和平台的商业举措。这种扎根于中国市场,独具特色的模式价值,会随着小米汽车深度参与到中国制造业升级和碳中和事业的进程中,被更多的翻译出来。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45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