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淡忠奎,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全国众多省域中,不乏为首位度伤透脑筋者,但如温州这般囿于中心城区首位度的不多见。近5年来官方层面反复提及,但是其城区首位度却不增反降,被认为是温州未彻底走出低迷状态的原因之一。
不久前,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冯金考透露,为缩小与杭州、宁波的差距,温州将拉开城市骨架,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按“东拓西优、南联北跨”战略,将市区、瑞安市、乐清市和永嘉县76个街镇纳入都市区主中心,北跨瓯江与乐清、永嘉沿江片一体化发展,南联温瑞平原、飞云江与瑞安组团式发展,向东与洞头、两大产业集聚区协同化发展,形成“拥江滨海”空间格局。
温州行政区划图 图片来源:温州市政府官网
这是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做大做强都市区主中心”之后,温州再次释放主城区扩容的信号。曾几何时,受制于城市空间狭小的杭州,凭借“拥江发展”战略和撤县(市)设区突破瓶颈,温州能否复制杭州的路径?
一、首位度
近十余年来,令温州备受困扰的是“温州不够大”——市辖区面积是杭州的1/3、宁波的1/2。为克服这种“空间焦虑”,2015年温州“掉头向东”,推动洞头撤县设区,一举将这座海岛城市揽入主城区的怀抱。
这使得温州市区东延50多公里,市区陆域总面积增加100平方公里。温州媒体将之称为温州进入“滨海时代”。2016年初温州再度换帅,“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成为当时温州各级政府的高频词汇。在温州“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有一节专门提及中心城区首位度——
“温州虽然是全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但城市化发展长期相对滞后,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特别是核心功能板块分散且建设相对滞缓,中心城区各片区之间结构松散,没有形成紧凑型、整体型发展的格局。”
这一方面使中心城区高端资源聚集度不高,缺乏对高端产业和人才的吸引力;一方面,中心城区对各区县的带动辐射作用十分有限。所以,发挥中心城区的“领头雁”作用,被温州视为城市转型的破题之举。
在2019年发布的《中共温州市委关于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决定》中提出“加速补齐城市发展短板,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加快建设东南沿海区域中心城市,进一步推动温州都市区高质量发展”,要求中心城区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比重45%以上,经济富裕度跻身全省先进行列。
然而,回望“十三五”期间,温州城区首位度并无太大起色——市区建成区面积从238.40平方公里增长至275.87平方公里,增幅仅为15.7%。
2020年温州实现GDP为6870.9亿元,其中市区GDP为2705.4亿元,占比仅为39.3%;温州全市人口为958.70万人,市区为301.72万人,占比为31.5%。城区的经济、人口首位度依然偏低。
温州全市各县(市、区、功能区)常住人口总数及比重 图片来源:温州市政府官网
更令人忧虑的是,相较于2015年末数据,温州经济首位度和人口首位度分别下降0.7%和1.2%。不升反降,这也体现出温州做强中心城区的难度。
“温州迫切希望通过提升城区首位度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长发认为,但当中面临巨大挑战——
“从城市竞争来看,杭州、宁波等兄弟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教育、医疗以及产业服务等方面远胜于温州,造成其资金、技术、人才大量外流。再者,温州是小马拉大车,市区经济甚至不如瑞安、乐清等周边市县。”
二、“大弯道”
温州做大做强中心城区的紧迫感,也来自于近10年陷入城市转型“大弯道”的尴尬。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从1978年至2004年,温州的GDP年均增速达到14.1%,高居浙江榜首。2004年,温州“携手”杭州共同入选2004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迎来高光时刻。颁奖词提及“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领跑者,她清晰的脚印让人们感受到民间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
然而,巅峰过后,温州经济却一路下行。2004至2012年,温州GDP年均增速仅为10.5%,落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居于末位。其中,2012年16个主要经济指标,人均GDP、GDP增速、财政总收入等9项指标是全省倒数第一。
从此,温州陷入城市转型的“大弯道”。在温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温州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张战仁看来,全球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背景下,产业发展逐步呈现一条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的“弯道”,温州由于产业结构老化、产业调整缓慢等原因,整体呈现出“弯道放缓”的经济发展态势。
“温州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城市,对于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有惯性的。这些年新老产业的矛盾十分突出,导致新产业没有充分培育起来。”
浙江省政府特邀研究员、“温州模式”专家周德文对城叔表示,这也是近年来温州“跌落”杭甬温“铁三角”的重要原因。
温州想要留住价值链更高端的业态,正需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向都市经济转型。
与制造业拼土地、人力等要素的成本不同,会计、律师、咨询、创意设计等专业服务业依托CBD发展,讲究信息的快速聚集,对于中心城区的发展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浙江大学公共服务与绩效评估研究中心主任胡税根此前所说,做大做强城市平台,有利于提高其要素聚集的能力,发展好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才能有效促进产城融合,更好服务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第三极”
温州“失落”十年,宁波和杭州却突飞猛进——2015年和2018年杭州、宁波陆续跨入“GDP万亿俱乐部”,杭甬“双城记”越唱越响。而温州依然在6千亿阶段“摸爬滚打”,转而将目标定格在坐稳浙江“第三极”。
“温州现在的发展态势已经处于省内的落后状态”,周德文认为,瓯江等地理因素影响使得温州的城市空间狭小,土地资源限制了城市发展,所以亟需扩容。
在这方面,同样曾受困于市区面积过于狭小的杭州已经走在了前面。从1996年开始,杭州陆续推动萧山、余杭、富阳、临安撤市设区等多轮区划调整,市区面积扩大至8000平方公里,跃升为长三角市区陆域面积最大的城市。
温州也翘首以盼。从 “十四五”规划来看,其明确提及“主动谋划、积极争取,大力度推进撤县(市)设区行政区划调整,着力构建由鹿城、龙湾、瓯海、洞头、瑞安、乐清、永嘉组成的都市区主中心”。这或意味着接下来五年,瑞安、乐清、永嘉撤市设区将可能迎来突破性进展。
在周德文看来,瑞安和乐清是温州最为发达的两个县级市,应该学习杭州经验将他们并入主城区,这样“一南一北”将一举拉大城市骨架,做大城区经济,进而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
更进一步,温州提出向北“拥江发展”,从统筹规划、交通互联、产业整合提升等层面着手,高标准建设瓯江北岸城市核心区、三江片和柳白片区,做大做强城市经济,推动协同开发,带动永嘉、乐清主城区发展。
早在2017年,杭州也曾提出“拥江战略”。彼时,时任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多次提及:“杭州的明天如何?就看钱塘江两岸发展。”“杭州要立足大视野,谋划拥江发展,让钱塘江真正成为‘城中江’。”
这使得杭州从“西湖时代”真正跃入“钱塘江时代”。城市骨架进一步拉升,被认为是杭州近年来保持经济高速度发展的重要原因。过去多年,温州都是沿着瓯江“向东向海”发展,如今转身向北“拥江发展”,能否将瓯江变为“城中江”,复制杭州崛起的“奇迹”?
对此,周德文认为,温州转身向北,产业方面要向新兴产业靠拢,如果还是以传统产业主导,效果或难达到预期。
而在丁长发看来,杭州撤县设区取得实效,是因为自身具有强大的产业溢出效应,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但如果城市的溢出效应不大,对周围的辐射和吸附能力比较有限,面临的“挑战或大于机遇”。
但对于当下的温州来说,面对杭甬“双子星”渐远,“追兵”绍兴渐近的形势,且远离核心大都市,较难接收到资源外溢和辐射的区位条件,加快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形成自身竞争力已是迫切之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淡忠奎
原创文章,作者:3628473679,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212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