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生存需要做好哪些管理工作?企业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肩负何种使命?一家企业该如何管理才能具备核心竞争能力?概括地讲,企业管理要做好五项内容,包括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
这五项内容是一个递增的关系,要求企业依次实现这些管理内容,换句话说,就是第一先解决计划管理的问题,之后解决流程管理的问题,依次是组织管理,然后是战略管理,最后是文化管理。这个顺序不能够颠倒,不能够打乱,也不能够只做一个而忽略其他。一个好的企业管理,是需要这五项内容和谐发展、协同作用的,而这五项内容的协同就是企业的系统能力。一家具备了系统能力的企业才有希望具有核心能力。
1、计划管理:回答资源与目标是否匹配的问题
计划管理常常被人们和计划经济联系在一起,这种偏见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我们的管理处在无序状态。而对于计划本身的理解,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都认为计划是一组数据,是一个考核指标的指导文本,没有人认真地想过,计划本身是一个管理内容。计划管理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数据,不是年终的考核指标,更不是文本。计划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目标和资源之间关系是否匹配的问题,计划管理就是要目标与资源的关系处在匹配的状态,这是一个最为基础的管理内容。因此,计划管理由三个关键元素构成:目标、资源和两者匹配的关系。
目标是计划管理的基准。计划管理在管理理论中也被确认为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实现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高层强有力的支持;
第二,目标要能够检验;
第三,使目标清晰。
资源是计划管理的对象。计划管理事实上是管理资源,而不是管理目标。很多人对于计划管理的理解多是与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也通常会以为目标是计划管理的对象,其实计划管理的对象是资源,资源是目标实现的条件,如果我们超越变化让计划得以实现,惟一的办法是获得资源。目标与资源两者匹配的关系是计划管理的结果,也可以说两者的匹配关系是衡量计划管理好坏的标准:当所拥有的资源能够支撑目标的时候,计划管理得以实现;当资源无法支撑目标或者大过目标的时候,要么浪费资源,要么“做白日梦”。所以很多时候我并不关心企业确定什么样的目标,企业设立多大的目标,我只是关心这家企业是否有资源来支撑它的目标。当我们的企业高调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我会看它是否拥有国际的人才、国际渠道、国际标准的产品,如果没有这些,空有一个理想、一腔鸿鹄之志也是徒劳。
2、流程管理:解决人与事是否匹配的问题
如果简单描述流程管理,其实就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我可能比很多人都热衷于流程,因为解决企业效率的问题,流程是关键。我总是想,为什么流程管理我们总是做不到位,也许文化是一个借口,因为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决定了我们更喜欢职位多过流程。可是,我们还是看到把流程处理得很好的中国企业,如海尔、华为、联想,归结起来,流程管理还是能够做得到。实现流程管理需要改变管理的一些习惯,我简单归纳为三点:一个是打破职能习惯;二是培养系统思维习惯;三是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
1.打破职能习惯。职能导向侧重于对职能管理和控制,关注部门的职能完成程度和垂直性的管理控制,部门之间的职能行为往往缺少完整有机的联系。它没有确定时间标准,这一最重要的工作标准一般是由该部门的主管领导临时确定的,这就大幅加重了主管领导的工作量;又由于标准不确定,导致整体工作效率大幅降低–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职能的习惯。
2.培养系统思维习惯。流程导向侧重的是目标和时间,即以顾客、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企业的行为视为一个总流程上的流程集合,对这个集合进行管理和控制,强调全过程的协调及目标化。每一件工作都是流程的一部分,是一个流程的节点,它的完成必须满足整个流程的时间要求,时间是整个流程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3.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在流程的前提下,时间作为基本坐标决定了我们需要系统地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依据自己所在的部门或者所处的位置,我们必须学会系统思维,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
3、组织管理:回答权力与责任是否匹配的问题
权力与责任一直是管理中需要平衡的两个方面,让这两个方面处于平衡状态是组织管理要解决的问题。实现组织管理需要两个条件:专业化与分权。
1.专业化。专业化能够解决很多东西,包括服务的意识、分享的可能,更重要的是专业化解决人们对于权力的崇拜。如果说我们还需要保留职能的话,那么解决职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是专业化的水平。如果一切以专业为标准,我们尊重的是标准和科学,人们不再依靠权力和职位来传递信息和指令。
2.分权。分权是我看到组织中最难做到的一个方面,有时候企业也有分权手册,也有分权制度,但是实施起来常常走样,很多高层经理人喜欢把分权看做调整人事的武器或者把分权看成是一种政策的资源。如果分权作为政策资源,这个时候经理人做的不是组织管理,是领导管理,也不是分权而是授权。分权的根本标志是一旦权力做了分配,分配者就不再拥有这个权力,当权力可以调整的时候一定是授权不是分权。很多人喜欢混淆分权与授权的界限。
4、战略管理:解决企业核心能力的问题
有三个基本特征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1.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进入多样化市场的潜能;
2.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做出关键贡献;
3.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
显然,这三个特性都反映出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要素是,从顾客需求的角度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符合顾客需求、不能为顾客最重视的价值做出关键贡献的能力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首先应当是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市场和顾客需求的能力。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整合过程中,需要相关的机制与环境条件加以支持。战略管理包括: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更简洁地说,当企业通过实现市场和顾客价值得到了效益,企业就必须通过内部管理进一步提高效率,这样内外结合可构成既有企业自身特色又符合外部市场需求的差异竞争优势。基于这些,我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样是一种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能力优势,而且是异质性战略资源,如技术、品牌、企业文化、营销网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模式等。只有在这些方面进行强化突出,建立互补性知识与技能体系,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性差异竞争优势。
5、文化管理:解决企业持续经营的问题
企业为什么或者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肩负何种使命?拥有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是企业是否可以持续的根本因素,而这些问题的回答正是企业文化所承担的责任。企业领袖成为聚焦的中心,反映了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而企业领袖代表着民族精神的方向标,一家企业的文化之根源,是企业领导人的思维因果和管理方式的体现。因为思维方式不同,我们看到企业的持续与否。企业文化既是企业的核心灵魂也是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基于企业家推崇和执行的管理方式下产生的团队绩效的。
从管理方式的角度(定量),管理方式对企业文化的推动有这样的发展过程:人事制度→人的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的发展通常历经企业家个性魅力(企业家文化)→团队个性魅力(团队文化)→企业个性魅力(企业文化)→最终形成的社会个性魅力(竞争性文化)。从企业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国企业在过去的近40年时间里已经逐步形成和提炼了具有创新导向的企业文化;随着市场竞争及国际化竞争的日益剧烈,中国企业正在推动着自己的企业文化向愿景导向的竞争性文化转型,这其中必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所以企业文化建设是一条漫长的路,这条路伴随着企业持续成长的脚步。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计划管理、流程管理和组织管理被称为基础管理,这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是更高一个层面的管理,不要把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来做,那样会适得其反。
本文由广东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
企业要生存需要做好哪些管理工作?企业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肩负何种使命?一家企业该如何管理才能具备核心竞争能力?概括地讲,企业管理要做好五项内容,包括计划管理、流程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
这五项内容是一个递增的关系,要求企业依次实现这些管理内容,换句话说,就是第一先解决计划管理的问题,之后解决流程管理的问题,依次是组织管理,然后是战略管理,最后是文化管理。这个顺序不能够颠倒,不能够打乱,也不能够只做一个而忽略其他。一个好的企业管理,是需要这五项内容和谐发展、协同作用的,而这五项内容的协同就是企业的系统能力。一家具备了系统能力的企业才有希望具有核心能力。
1、计划管理:回答资源与目标是否匹配的问题
计划管理常常被人们和计划经济联系在一起,这种偏见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我们的管理处在无序状态。而对于计划本身的理解,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都认为计划是一组数据,是一个考核指标的指导文本,没有人认真地想过,计划本身是一个管理内容。计划管理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数据,不是年终的考核指标,更不是文本。计划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目标和资源之间关系是否匹配的问题,计划管理就是要目标与资源的关系处在匹配的状态,这是一个最为基础的管理内容。因此,计划管理由三个关键元素构成:目标、资源和两者匹配的关系。
目标是计划管理的基准。计划管理在管理理论中也被确认为目标管理。目标管理的实现需要三个条件:
第一,高层强有力的支持;
第二,目标要能够检验;
第三,使目标清晰。
资源是计划管理的对象。计划管理事实上是管理资源,而不是管理目标。很多人对于计划管理的理解多是与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也通常会以为目标是计划管理的对象,其实计划管理的对象是资源,资源是目标实现的条件,如果我们超越变化让计划得以实现,惟一的办法是获得资源。目标与资源两者匹配的关系是计划管理的结果,也可以说两者的匹配关系是衡量计划管理好坏的标准:当所拥有的资源能够支撑目标的时候,计划管理得以实现;当资源无法支撑目标或者大过目标的时候,要么浪费资源,要么“做白日梦”。所以很多时候我并不关心企业确定什么样的目标,企业设立多大的目标,我只是关心这家企业是否有资源来支撑它的目标。当我们的企业高调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我会看它是否拥有国际的人才、国际渠道、国际标准的产品,如果没有这些,空有一个理想、一腔鸿鹄之志也是徒劳。
2、流程管理:解决人与事是否匹配的问题
如果简单描述流程管理,其实就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我可能比很多人都热衷于流程,因为解决企业效率的问题,流程是关键。我总是想,为什么流程管理我们总是做不到位,也许文化是一个借口,因为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决定了我们更喜欢职位多过流程。可是,我们还是看到把流程处理得很好的中国企业,如海尔、华为、联想,归结起来,流程管理还是能够做得到。实现流程管理需要改变管理的一些习惯,我简单归纳为三点:一个是打破职能习惯;二是培养系统思维习惯;三是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
1.打破职能习惯。职能导向侧重于对职能管理和控制,关注部门的职能完成程度和垂直性的管理控制,部门之间的职能行为往往缺少完整有机的联系。它没有确定时间标准,这一最重要的工作标准一般是由该部门的主管领导临时确定的,这就大幅加重了主管领导的工作量;又由于标准不确定,导致整体工作效率大幅降低–因此我们必须打破职能的习惯。
2.培养系统思维习惯。流程导向侧重的是目标和时间,即以顾客、市场需求为导向,将企业的行为视为一个总流程上的流程集合,对这个集合进行管理和控制,强调全过程的协调及目标化。每一件工作都是流程的一部分,是一个流程的节点,它的完成必须满足整个流程的时间要求,时间是整个流程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
3.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在流程的前提下,时间作为基本坐标决定了我们需要系统地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依据自己所在的部门或者所处的位置,我们必须学会系统思维,形成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
3、组织管理:回答权力与责任是否匹配的问题
权力与责任一直是管理中需要平衡的两个方面,让这两个方面处于平衡状态是组织管理要解决的问题。实现组织管理需要两个条件:专业化与分权。
1.专业化。专业化能够解决很多东西,包括服务的意识、分享的可能,更重要的是专业化解决人们对于权力的崇拜。如果说我们还需要保留职能的话,那么解决职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是专业化的水平。如果一切以专业为标准,我们尊重的是标准和科学,人们不再依靠权力和职位来传递信息和指令。
2.分权。分权是我看到组织中最难做到的一个方面,有时候企业也有分权手册,也有分权制度,但是实施起来常常走样,很多高层经理人喜欢把分权看做调整人事的武器或者把分权看成是一种政策的资源。如果分权作为政策资源,这个时候经理人做的不是组织管理,是领导管理,也不是分权而是授权。分权的根本标志是一旦权力做了分配,分配者就不再拥有这个权力,当权力可以调整的时候一定是授权不是分权。很多人喜欢混淆分权与授权的界限。
4、战略管理:解决企业核心能力的问题
有三个基本特征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1.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进入多样化市场的潜能;
2.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做出关键贡献;
3.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
显然,这三个特性都反映出核心竞争力的最关键要素是,从顾客需求的角度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符合顾客需求、不能为顾客最重视的价值做出关键贡献的能力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首先应当是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市场和顾客需求的能力。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的整合过程中,需要相关的机制与环境条件加以支持。战略管理包括: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管理机制,创造充满活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价值追求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氛围,依赖既开放又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更简洁地说,当企业通过实现市场和顾客价值得到了效益,企业就必须通过内部管理进一步提高效率,这样内外结合可构成既有企业自身特色又符合外部市场需求的差异竞争优势。基于这些,我们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样是一种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能力优势,而且是异质性战略资源,如技术、品牌、企业文化、营销网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模式等。只有在这些方面进行强化突出,建立互补性知识与技能体系,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性差异竞争优势。
5、文化管理:解决企业持续经营的问题
企业为什么或者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肩负何种使命?拥有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是企业是否可以持续的根本因素,而这些问题的回答正是企业文化所承担的责任。企业领袖成为聚焦的中心,反映了一种复杂的社会过程。而企业领袖代表着民族精神的方向标,一家企业的文化之根源,是企业领导人的思维因果和管理方式的体现。因为思维方式不同,我们看到企业的持续与否。企业文化既是企业的核心灵魂也是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基于企业家推崇和执行的管理方式下产生的团队绩效的。
从管理方式的角度(定量),管理方式对企业文化的推动有这样的发展过程:人事制度→人的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文化的发展通常历经企业家个性魅力(企业家文化)→团队个性魅力(团队文化)→企业个性魅力(企业文化)→最终形成的社会个性魅力(竞争性文化)。从企业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中国企业在过去的近40年时间里已经逐步形成和提炼了具有创新导向的企业文化;随着市场竞争及国际化竞争的日益剧烈,中国企业正在推动着自己的企业文化向愿景导向的竞争性文化转型,这其中必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所以企业文化建设是一条漫长的路,这条路伴随着企业持续成长的脚步。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计划管理、流程管理和组织管理被称为基础管理,这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是更高一个层面的管理,不要把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基础上来做,那样会适得其反。
本文由广东企业管理咨询公司整理,不代表本站观点。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225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