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李小白
策划:赵清建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人装备了M16突击步枪,替代不再适应战场的M14步枪。与苏联AK-47不同,M16使用的是5.56×45mm小口径弹药,开创了小口径突击步枪的先河。
随后,北约其他成员国也纷纷研发装备使用5.56mm弹药的突击步枪,而苏联也在AK-47系列步枪基础上研发了使用5.45mm小口径弹药的AK-74突击步枪。耐人寻味的是,在近几年的新式步枪设计上,设计师往往会推出多种口径,7.62mm口径的中口径弹药开始重新被人们重视。难道,小口径步枪开始落伍了吗?
M16突击步枪
小口径弹药的空腔效应
创伤弹道学的深入发展,使得人们对子弹在人体内的运动和杀伤规律有了更系统的认知。7.62mm中口径弹药射程远、侵彻力大,也会产生较大的后坐力,影响精度。例如,AK-47步枪自动射击时枪口剧烈上跳,300米外的目标就打不准了。相反,小口径弹药产生的后坐力小,弹头初速快、精度高。尽管射程不比中口径弹药,却仍能满足射手在作战范围内所需的杀伤力。
除了射程、精度方面的优势,小口径弹药的停止作用(注:停止作用是衡量使目标丧失行动能力的性能,并非指弹头自身停止运动的过程)也优于中口径弹药。这就要提到空腔效应:弹头射入人体后,由于介质发生改变,弹头迅速失稳会引起弹道变化,同时,弹头剧烈旋转,在人体内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腔,进而对身体的组织器官形成创伤。
小口径弹药的明胶试验,明胶模拟人体,弹头射入后会形成巨大空腔
小口径弹药在人体内形成的空腔对组织器官的创伤是无法恢复的,扰乱身体内部循环系统的正常运作,使目标中弹后立即丧失行动能力,甚至直接毙命。相比之下,中口径弹药产生的大多是贯穿性伤害,杀伤效果远不及小口径弹药。
小口径弹药的普及与局限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口径步枪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装备使用,主要有北约的5.56mm弹药、苏联/俄罗斯的5.45mm弹药以及中国的5.8mm弹药。北约、俄罗斯、中国所面临的潜在作战环境不同,因此,这三大系列的小口径弹药在设计上也存在着不同的性能权衡与设计取舍。
根据需求,小口径弹药不断被优化改良,这些改进主要是在子弹的材质、子弹的外形与发射药。例如,优化弹头的外形与重心位置,弹尖与弹芯使用不同的金属材料,换用效能更高的发射药。从而增加弹头的射程与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保持良好停止作用下增强弹头的侵彻力。
不同材质与外形的子弹具备不同的存速性、侵彻力、停止作用等性能
小口径步枪已经成为了各国军队的主流装备,小口径弹药技术也愈加完善。然而,小口径弹药依旧是无法很好地解决存速性差、远程射击威力不足的天生缺陷。正因如此,小口径步枪并没有完全取代7.62mm中口径步枪,在一些对远程射击和侵彻力有相应需求的军队,仍能看到中口径步枪服役的身影。
重新被重视的中口径步枪
不仅是因为小口径步枪远距离射击威力不足,防弹衣的普及使用再次提升了中口径步枪的发展地位。加装了防弹插板的防弹衣越来越难被击穿,对此,侵彻力天生较弱的小口径弹药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局面,人们不得不再次重视中口径步枪的研发与配备。
单兵防护装具的进步使得小口径弹药越来越难以击穿
中口径弹药存速性好、侵彻力强,在较远的距离仍能保持稳定的飞行与可靠的杀伤力。得益于枪械工艺的进步,现代中口径步枪的后坐力已明显被降低,精度明显提升,既能满足近距离自动射击的操控,还可以较为精准地射击中远距离目标。
不难看出,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出现中口径步枪与小口径步枪并存的局面,在军队中相互弥补、搭配。近些年新亮相的突击步枪,往往是以枪族形式研发。整个家族中既有小口径步枪,还有中口径步枪,更换不同长度的枪管还可调整为近战突击型与远程狙击型。中口径步枪的远射程与侵彻力搭配小口径步枪的高精度与停止作用,从而提升作战班组的整体战斗力。
5.56mm口径SCAR-L(上)与7.62mm口径SCAR-H(下)
总得来说,小口径步枪的停止作用出色,但在远程射击与侵彻力上需要中口径步枪弥补搭配,中口径步枪也因此逐渐被各国重新重视起来。小口径步枪与中口径步枪并存正在成为发展趋势,当然,也不排除未来将出现沿用新理念新设计的弹药,兼具远近距离的综合性能,替代现有的小口径与中口径弹药。(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美军6.8mm口径新一代步枪的竞标样枪
军事小词典
侵彻力:弹头钻入、穿透物体的能力。
停止作用:弹头射入人体目标,使目标丧失行动能力的性能。
原创文章,作者:Maggie-Hunt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27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