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这两年车联网的概念红火,已经有3000多家做OBD的企业挤进了国内市场,可奇怪的是,盈利者寥寥无几,甚至很多与其合作的传统汽车厂商多持保守态度,似乎不认可其价值。反观国外,硅谷的几家OBD制造商却被风投们争相追逐。
之前大家也知道,国外对于OBD的报道可不像国内这般火热,几乎得不到什么媒体关注。在这么大的待遇差别情况下,国外OBD都比国内的反响要好,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最近让智驾君困惑不已,直到浏览到下面一条国外刚推出的OBD新闻:
这是一款最近被IEEE报道过的知名OBD,名叫“Drive”。它是由前苹果公司的工程师Ronald Issac带领的团队捣鼓出来的。这个看上去略带呆萌感的车载盒子可以被放在方向盘后的转向柱上,并通过蓝牙与驾驶者的智能手机连接。它可以发出两束脉冲红外光,对准10点和2点方向(正好是用户手握方向盘的位置)。当车主有来电或信息时,只需要移动手指中断光束(而不需要让双手离开握盘),便可以通过盒子内的语言识别软件接听来电、短信或邮件(还可以打开Siri),并进行回复。
看上去这只是一个保证安全驾驶的设计细节,但这种从改善驾驶体验入手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提供信息服务层面的思维,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OBD在国内外被区别对待的命运。
用过OBD的都知道,国内市场上的OBD产品看似花样种类繁多,但功能同质化非常严重,基本只能实现单一的行车数据反馈功能,不能给出解决办法或协助车主处理故障问题。如腾讯路宝、元征golo等,对用户最大的作用也许就是:在开到4S店之前,先看到一堆密密麻麻的数据,或者是无聊的时候浏览下车身状况解个闷。
这些OBD厂商似乎忘了,这可是一个满大街都有智能手机的时代。这些内容,车主大多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通过各类App获得,何必要额外买你一个功能残次的OBD呢。
反观国外的OBD产品,大多像上面提到的那款Drive一样,设计初衷都围绕在改善用户驾乘体验上,而不仅仅只是单一的内容服务,因此,才填补了智能设备无法替代的角色,并且真正优化了驾驶体验,保证了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想要在已是一片红海的国内OBD市场上突围,回到“让驾乘更美好”的设计初衷,恢复OBD的市场竞争力,似乎才是目前厂商们应该多想想的。
。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62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