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报道,在9月7日召开的2018朗迪金融科技峰会上,新网银行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副董事长江海出席,并进行了题为数字经济与新一代银行的演讲。他主要分享了五大未来银行发展方向及金融科技行业三大趋势观察。“未来中国的银行业会有进化的方向——入口虚拟化,风控自动化、智能化,运营数字化,最终的结果是走向普惠。”
他指出,场景是个伪命题。因为首先未来银行的接口会虚拟化。过去银行办理业务是一个场所驱动业务,要到银行的网点进行面签、沟通、签署合同,再获得服务。“数字经济时代会以场景驱动业务的模式为主。比场景驱动业务模式更进一步的是,不需要场景,而是需求触发业务。”基于这样的作业模式,银行需要金字塔式的网点体系。而未来的银行,包括现在走在探索前沿的银行,已经不再需要开设更多的网点。只要有场景的地方,就有银行。
据介绍,新网银行和滴滴打造了“滴水贷”,未来的进化方向将会是,只要有需求,就能随时调用银行服务,甚至不一定需要在场景中。因此未来所有的银行的服务都可能放在云端,伸手可得,金融服务得以摆脱时间、空间对物理网点的制约。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未来的银行应该是秒申秒到、即用即走、有需求触发的银行。
第二个进化方向是运营数字化。目前银行业所采取的大量信息化手段,往往是用于内部管理和信息的存储。而实际上银行在作业的过程当中,还是有大量的纸质介质存在。纸质介质相当于人的肉体,会成为束缚业务自由以及精神自由的障碍。
因此,他表示,未来银行,在信息交互的时候,已经完全使用了电子介质。以银行信贷流程的进件环节为例,过往到银行办理信贷业务至少需要提供6项资料,包括户籍证明、婚姻证明、在职证明,以及收入证明、房产证明、银行流水。而这种进件的方式或者作业的方式,实际上就是说明银行缺乏大数据的支撑。
江海以新网银行为例说明了运营数字化的效果。据介绍,目前新网银行日批贷款的峰值达到了33万笔,如果采取纸质进件、人工审批、线下作业的方式,至少需要每天砍333颗树。同时,如何每一个用户到银行去办理的话需要开车,那么需要79.2万升的汽油,要求当地给配置超过144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停车场。如果采取人工审批的方式,需要一万到几万个审批人员才能完成这33万笔的审批。如果要保存33万笔客户的资料,需要修建98立方米的仓库。此外,每天消耗电费大约6000元,网络花费也是6000元,团队至少270人,需要支付相应的人力成本。
未来银行的进化方向之三,是风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往银行风控依赖人工审批,依据专家经验来决策。但是人工审批会造成几种问题,不标准。两个审批经理对同一件事的判断是不同的。第二,不稳定,同一个个审批经理在不同状态的时候,做出的审批结果是不一样的。第三,不可靠,因为有道德风险。第四,不便宜,人工成本非常高。
正因如此,未来银行的审批方式会进入机器审批,采取智能模型的决策方式。过往对一个客户发放一笔零售贷款是基于该客户的财务数据,采用因果型的决策方式,财务相关的强数据数据量其实非常小,大约数百K。而未来银行的信贷审批更可能是依赖相关性决策,数据的利用量一般是几兆的量级。风控方式和风控的方法论带来了代际的约升。
未来银行发展的方向之四,技术驱动性。过往前台业务人员成为银行的主力人群,未来会是技术驱动性,而不是业务驱动性的组织。据称,新网银行IT开发人员和数据分析师占到了银行员工总数的70%以上。程序员、数据库、产品汪、数据控成为公司未来的主力人群。而金融专业的成为未来的少数派。
第五个方向是服务的普惠化。长期以来银行其实面对很多质疑,为什么我是个信用白户,我就不能在银行获得贷款?为什么银行贷款需要20万作为一个起始界限,不能3千、5千?为什么我必须要借半年、两年,而不能只借5天、7天?这样的一些质疑一直在过往的时光之中萦绕着银行。
而银行之所以过往做不到普惠化的碎片化的金融服务,在于银行是基于经济理性的,持续经营的商业体,制约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成本。过往银行采取线下作业,纸质进件,做一笔贷款成本大概要几百到一千块钱左右,各家银行精细化管理的不同可能有所区分。但是目前如果采取线上作业,电子进件、机器审批的方式,现在一笔贷款边际成本可以控制在20块钱。“这个20块钱是根据新网银行的实践提出来的。所以我们觉得未来普惠金融的服务,必须依赖成本的控制,也必须依赖于技术的利用。”
另外,江海还分享了金融科技行业三大趋势观察。首先是技术,在线零售信贷技术在一些人看来似乎是非常前沿的技术,而其实现在技术的扩散效应正在急剧凸显。可能3到5年之内,整个银行的零售信贷技术将发生跃迁性变化,数据化风控和自动化审批将成为行业的标配。
第二个是流量。他认为线上流量的金融价值正在呈加速折旧的趋势。有一个概念叫做互联网用户总时长,在一定特定的时间节点里面,互联网用户的总时长是恒定的。现在各个互联网的应用和互联网大量的渠道都在进行流量的变现,都在陆续地开展金融业务。但由于互联网客户的总价值是衡量的,也就意味着单渠道的客户的总价值其实是在被摊薄的,被稀释的。
“比如现在每个应用都说我有10亿、8亿的用户,其实已经超过了,几倍于互联网用户的客户数了。这意味着一个客户可能会多种变现,每个用户可能有多渠道的额度。所以说互联网用户线上价值正在呈现加速折旧的趋势。”
第三个关于场景。现在很多银行或者说很多金融科技公司都在致力于场景,认为场景是做金融服务或者做零售金融服务的护城河。
“其实我觉得场景很有可能是一个伪概念,随着金融科技的进步,场景可能会被绕过去。它从一个护城河,变成马奇诺防线。”
江海解释说,场景的功能无非两方面,一是风控,过往依托场景做风控是因为数据的采集不够多,但是如今数据的维度越来越丰富,而且成本越来越便宜,采集和数据的结合交互越来越方便。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已经可以不依赖于场景去控制客户。
场景的第二个方面是获客。他认为,通过场景获客可能是一个迂回的路线。因为场景总是在不断延伸的,缺钱的不是场景,而是人。一个需要金融服务的用户,才是金融服务的根本。当他需要金融服务的时候,他不只是在特定的金融场景里面需要服务,而是在任何一个场景里面都需要金融服务。但是银行或者金融科技公司不可能守株待兔,埋伏在这个场景里面获取客户,而应当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应该对每个客户做一个授信。
更多资讯,请关注雷锋网(雷锋网)AI金融评论
雷锋网版权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情见。
原创文章,作者:ItWork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84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