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图医疗「变卖」内幕:出走、截胡与派系整合

依图医疗「变卖」内幕:出走、截胡与派系整合

“半个月前知道依图医疗要被收购,我是有点伤感的。我一直认为,依图的产品不比深睿差,但是细细一想,这件事究竟错在哪里?”

在不少媒体相继跟进“依图医疗卖身深睿”的消息后,依图医疗研发线的一个前负责人小光(化名)向雷锋网表露了付出数年努力后的遗憾。

但是他也说,“医疗AI的困局一直都在。即便再过五年,我也很难想象到那种互联网公司般赚钱的状态。”

曾几何时,依图医疗是医疗AI行业里的第一梯队企业,口碑颇佳。而且,集团层面也愿意给钱、给资源:三年累计投入超过2亿人民币,招聘了超过30个全职医生团队,技术论文也多次登上《Nature Medicine》等顶级期刊。

然而,在依图科技暂时上市之后,一场风暴向这家子公司席卷而来:杭州医疗团队裁员近70%,销售团队接近崩盘,业务转向芯片和自动驾驶。

曾经的“明星”创业项目,为何到了断臂求生的地步?又为何是晚于依图一年创立的深睿来接盘?

从多位受访人口中,我们试图还原一些依图医疗卖身前后的故事:“创始人出走”、“收购截胡”、“派系整合”……每一个关键词背后,都是人因、纠葛、商战。

CEO倪浩出走,是谁不想做医疗?

7月2日依图科创板IPO终止的当天,杭州依图医疗、上海依智医疗等企业的法人均从倪浩变更到公司联合创始人林晨曦的名下。

依图医疗也已经注销了武汉、西安、成都等多地的医疗分公司,相关的医疗采购、销售部门等也纷纷解散。

据媒体报道,依图科技最终要削减裁员到200-300人左右,整体裁员规模超70%。依图医疗事业部员工数量已缩减至九成以上。这样的裁员力度下,依图医疗已经名存实亡。

在小光看来,依图医疗的崩塌,始于CEO倪浩的离开。

倪浩,1984年生人,大学学医,中途转做IT,原先在阿里云计算担任技术专家,后建立阿里云产品团队并担任产品总监。2016年依图医疗公司成立,当时,倪浩只有32岁。

他表示,“依图医疗的崩塌,一个重要原因是倪浩不想干了。据我所知,倪浩是去基因行业进行创业,但还没有启动。”

回想起来,当初倪浩走马上任医疗CEO,多半有些“随意”。“倪浩提出做医疗的leader,朱珑和林晨曦并没有想太多,一方面觉得倪浩和林晨曦都是阿里云早期干将,磨炼过,也有企业文化纽带。另外倪身上有一些必要的‘领导力’之类的东西,他们相信眼前的这个人。”

当然,大学从医转IT的倪浩,有勇气做医疗AI的另一个原因是——入门的门槛不算太高。

早年,国外Kaggle、LUNA16赛事等将肺结节算法纳入比赛,肺结节影像的数据和算法更容易获得,这也进一步降低了医疗AI的创业门槛。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医疗AI项目,选择从肺结节出发的原因。

一位业内人士也补充到,“大家都是从LUNA竞赛上看到了希望,没有太多想法,理论上make sense(说得通)那就去做。

不过,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倪浩也没有辜负老板们对他的期待,带领团队确实做出了不少成绩。

但是,在2018年至2020年上半年,依图科技在医疗健康领域分别实现营收约10万元、560万元和563万元,占整体营收比例均不足2%。

换言之,依图的医疗投入产出比不高,有点“雷声大、雨点小”。

直到去年年底被并入总公司、战略性放弃时,倪浩就心生退意,花了5年之间构建起来的这一切在渐渐崩塌。

倪浩一直没有表明过真实的想法,但是一位医疗业内人士向雷锋网表示,“换你是CEO,如今这个局面你还愿意呆吗?”

成年人的世界里,告别从来都是无声的。

在小光看来,这个故事里没有什么特别曲折和悲情的东西,感觉就是单纯的商业逻辑。

事实上,在倪浩退出之后,总部曾派一位高管Steve(现分管安防业务)来接管医疗,说是接管,其实就是执行上级意志,完成裁员任务。

有一位业内人士向我们描述Steve:他的背景是企业级产品研发,想做个类似数据库的产品,什么行业都可以用。因此,对行业领域没有太多的感知或者感情。

一位业内专家向雷锋网给出了一组数据:“(倪浩不想干)没这说法,依图医疗2020做的非常好,200多人,做了6000w合同,互医、大数据、影像和药企,四条业务线全都有斩获,如果不财务并表,独立融资,融个3、4个亿不是问题。只是科技创始人不想继续做医疗,可以理解。”

“依图的上市不成才促发了医疗贬卖,之前只是裁员,收缩业务来做,一旦上市不成,需要现金流过冬,把钱投到自己主业上。安防和医疗都不是依图未来的主业,安防只是规模比医疗大,哪一天无人车或者芯片做起来,安防也能像医疗一样卖掉。”

让依图医疗彻底崩溃的一张纸

对于上述的6000万合同,小光则解释到,数字虽然不错,但是医疗AI的商业化模式充满了定制化,人力成本高企的情况下,整体的盈利会变得非常困难。

据他透露,依图医疗的毛利率比较低,在30%上下。

他反问雷锋网:“你觉得这个毛利率像一家AI科技公司吗?这是把AI硬生生干成了制造业。要挣辛苦钱,对应的就是压低人力的成本。安防的那几大公司,也是这样的情况”。

某公司行业专家赵丹(化名)也向雷锋网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到,不管是AI影像还是医疗大数据,哪怕是上市企业,有个最要命的问题,是B端软件要看人均投入和产出。

赵丹表示,一般B端软件传统人均投入30w,人均产出40w~50w。但是现在B端公司,招了互联网人员、算法人员,人均投入50w~60w,但是人均产出却不能double。因为行业级软件不会因为产研投入贵,就有强的溢价权。

算一笔简单的经济账就知道,B端软件公司的亏损不可避免。实际上,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0年6月末,依图科技累计亏损超过72亿元,没人可以逃脱行业的命运。

另外,三类证获批这件事情,也是点燃“依图医疗”这栋将倾大楼的一个火把。

从2020年1月以来,陆续有十多家厂商拿到了国家药监局颁发的三类证。尴尬的是,依图医疗缺席了。

有业内人士向雷锋网表示,和依图同期申报肺结节三类证的深睿医疗,在2020年下半年就已经拿到。而依图则是有一个临床试验没有做好,导致错失了第一批拿证的时间,这让依图的高层有些恼火,感觉丢了面子。

事实上,这背后也有遗憾——依图没有针对性的调整工作重心和思维。

小光向我们解释到:“我们一群做技术的人,在早期并没有任何问题,因为在和中检院配合的初期,业内都没想清楚需要什么样来配合对应的测试,依图在中间提供了产品,中检院检测,很快推进了方案。但是,依图临床的反应却偏迟钝,等到真正熟悉医疗审批相关的人加入时,一些设计已然敲定,难以挽回。”

“所以,这个问题应当从某一刻开始,从研发主导切换成合规主导,但这时候依图没有引入更靠谱的人,或者下大的决心做改动,导致最终结果反推回来会问,为啥不是一开始就找专业的人?但是,一开始专业的人,估计连怎么做性能评估都很难讲清楚。”

所以,年初,Tech星球对依图科技一位技术研发人员采访时写到,“我们技术确实很厉害,医院医生也说好,但是到掏钱采购的时候就不行了。”

作为做技术的程序员,他也不知道为何总是投标失败。2020年底重庆一个三甲医院的订单,金额有200多万,最终流标了。这让技术很受挫,手头暂时没了业务。

医疗行业重渠道、重生态、重用户习惯,在产品大差不差、缺乏衡量标准的情况下,科室主任的个人主观因素,对医疗AI有着决定性的“生杀大权。

另外,医疗行业的产品和流程要合规,每一步都要经得起推敲。但是在快速迭代的前提下,医疗AI产品很难完全做到。

小光给我们举了去年新冠肺炎筛查系统的例子。“不管是其他厂商还是依图医疗,这套系统都是三、四天就做出来了,这个东西前期怎么合规?一定是后补的。”

总之,医疗有一套自己的规则,互联网玩法与之是存在一定冲突的。可惜的是,依图没有及时地切换玩法。3月11日,依图科技主动中止了上市审核,一场将依图医疗卷入的漩涡正式形成。

在雷锋网的一些调查中,依图医疗的一位已离职VP也表示,“依图医疗被收购是很可惜,但是很遗憾没能改变大老板的决定。”

这位VP口中的大老板,到底是倪浩、更高层的人抑或是背后的投资人,暂时还无法求证。但是,小光说到,倪浩退出之前,其他几位VP确实和他谈过,什么事情还不确定,但是很可惜最后没有谈拢。

高层出走、盈利难题、产品错失先发优势…这一切,都让依图医疗不可避免地被漩涡卷进深渊。

数坤收购,深睿截胡,三方都是输家?

对于小光、对于所有医疗AI业内人来说,两家公司的高层收购“密谈”时间不可知。但是,影响员工的实际交接工作从半个月前开始。

小光表示,依图医疗的裁员有两轮,第一轮给的政策可以,第二轮就不是很令人满意,导致裁员的怨气很大,因为赔偿政策较为保守,给的钱也不够多。

将医疗线的人员整顿好之后,依图科技接下来的时间,就是为医疗找一个好的下家,而且价钱要合适。

这个结果,现在都已经知道。那么,依图所有产品线深睿都具备,深睿为什么要收购依图呢?

其实,还有一段坊间的故事。

一位医疗AI行业的人士、负责市场传播工作的阿文(化名)表示,“本来是数坤要收购依图,谈到一半深睿得知插进来抢,目的为了不让数坤获得和自己类似的产品线。所以,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事,深睿花钱买了不需要的产品,数坤没有得到加强产品线的机会。

在雷锋网与另外一家企业市场部负责人求证时,也得到了类似的回答。

阿文说到,深睿和数坤两家一直有些看不上对方,在一些展会、甚至是媒体报道中,也比较介意两家的东西放在一起。甚至,彼此还会diss对方抄自己的产品和功能。

至于最终的成交价格是多少,在雷锋网的多方求证中,数字这一问题极为敏感,即便是小光也未透露具体的数字。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是千万级别。在8月10日晚间,赵丹向雷锋网(公众号:雷锋网)表示,“号称深睿出价一个多亿,数坤出价只有一半。

不过,从深睿目前的实力来看,花一个多亿吃下依图这一块“山芋”,到底合不合适?

从账面实力说,在刚过去不久的7月,深睿医疗完成了C3轮融资,成立四年多时间内已完成6轮融资。动脉网发布的信息显示,深睿医疗的公司估值已达到50亿元人民币,钱应该是够的。

其次,在这么多轮融资过后,不管从投资人还是企业的角度,下一个目标自然是资本市场。因此,有人认为,收购依图医疗,是深睿为了有一份更好的业绩报表,为上市做准备。毕竟上文提到,依图医疗2020年的6000w单子,这个成绩已经非常不错。

但是,对于“为了寻求上市”这个观点,赵丹并不赞同。

他认为,“一个企业家不会只把上市作为职业生涯终点的,深睿创始人两个原来都是高管,一个享受的是外资红利,一个是互联网红利。单纯想上市这个格局就小了。”

赵丹认为,收购这件事对于依图和深睿是双赢:“依图不想做医疗,重新来过搞无人车没准是对的,至少计算机视觉这个有门槛,也比安防和医疗软件价值高。”

所以,将依图的优势业务整合进来,才是最核心的目的。

那么,深睿看重了依图的什么?

看中了骨龄和大数据业务。”赵丹补充到,前者虽然深睿有,但是只符合一个标准,依图遵循了另外一个标准,收购之后,深睿可以巩固自己骨龄的壁垒,同时还可以开拓海外市场。

目前,依图医疗的剩余资产主要还是专利、产品以及AI三类证。而深睿正在儿童哮喘领域布局,前段时间依图刚刚获批儿童骨龄检测三类证,儿科也是依图医疗一直以来的特色。因此,收购依图医疗,可以让深睿在儿科领域迅速补强。

而且,对于深睿来说,AI影像工具类产品吸引力并不算大。

工具类HIT(医疗信息化)软件商业模式不成立,至少之前从来没有一家企业在这个领域靠卖工具上市的,交付轻,客单价也低。合理用药、CDSS都已经亲身证明。交付、客单价是软件领域的XY象限,只有交付重、客单价高成立,十大HIT上市企业都证明过了,HIS交付重,客单价也高。

因此,如果按照这个战略来走,医学影像AI已经不是深睿收购依图的首要目标,增加大数据业务等交付重、客单价高的产品,才是最后的“底牌”。

赵丹说,目前,市面上没有一家企业既能做大数据又能做AI影像的厂商。如果整合地好,战略规划地好,落地节奏控制好,对于推想、森亿、医渡云来说,深睿都将是一个巨大的竞争对手。

而且,现在这个市场,已经不单单是AI公司觊觎,传统HIT(主要集成平台、CDR)厂商在切入医疗大数据领域,医疗大数据厂商也在切入集成平台领域。

赵丹说到,“如果HIT全家福拍照的话,可能头部都是HIS,EMR厂商,坐在第一排,大家的排位都定了,那是数据生产业务,早早都是寡头了。接下来,是真正数据应用的时代,是争夺第二排的时代。”

“所以说,媒体都看的太悲观了,拉长时间线来看待,这件事没准看似是文本+影像产研的融合,其实是临床和医技的融合,这可能会产生新物种企业以及新生态玩法。所以,不同科室,临床与影像组学、基因组学如何MDT(多学科协作),才是接下来的新方向。”

医疗AI的派系整合

坊间有言:技术看百度,产品看腾讯,运营看阿里。如果说,微软亚洲研究院是AI界的“研究黄埔军校”,百度则是中国AI界的“工程黄埔军校”。

为什么要提到这句话。因为深睿和依图的例子,仍然逃不开上面的人才规律。

在交谈中,赵丹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医疗AI的派系整合

就拿深睿来看,董事长雷鸣被称为百度创始七剑客之一 ,酷我音乐创始人,快乐智慧创始人兼董事长。在百度早期,雷鸣主要负责和搜索引擎的设计和实现工作。作为百度首席架构师,他曾带领公司最重要的项目“闪电计划”,成功的阻击Google中文。

而CTO李一鸣,在百度公司任职期间,负责网页搜索部搜索排序核心业务。

因此,深睿医疗大数据业务的产品、研发人员,就是百度和医渡云系。

为什么会说到医渡云?因为,医渡云的技术来自于百度,其联合创始人徐济铭也是前百度人——曾担任技术经理,带领团队项目获百度百万美元最高奖。

而依图医疗的大数据团队,是挖了医渡云的人过去。难怪赵丹会说出一句:任何创业领域都是帮派。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深睿也许是依图更好的归宿,一批前百度人,在兜兜转转之后再聚一堂。

”数坤就算买下,如何融合,一帮IBM+GE的人融合百度+医渡云的人?文化冲突大于业务冲突。”

赵丹说到,中国商业模式创新已经红利结束了,剩下的都是硬科技创新。那么,文化比重远远大于业务,因为消费互联网可以没有文化,靠业务拉动,团队不需要特别强的文化共识,只要业务高速增长,也能往前走。

但是,如何解决硬科技创新的文化冲突,就非常难办。很简单的说,医学背景的往往是体系内的人,技术背景的往往是互联网人士,产品有可能是B端HIT(民营背景),商务又是药械外企背景的。

赵丹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先不说做业务,民营、外企、互联网和事业单位,这四种人吃饭的口味能吃到一起去吗?

江湖再无依图医疗

2022年9月,是依图成立的第十个年头。

从一穷二白的创业者到估值近200亿的商业巨子;从看不清任何方向的小作坊到业务覆盖智能城市、智慧医疗、AI芯片等多领域的AI独角兽。朱珑等人掌舵下的依图,为整个AI业态带来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但是,事事不能总如人意。

回顾近2年,AI四小龙作为“全行业的希望”,在上市这条路上多次冲锋。7月20日,科创板AI第一股诞生,最终花落云从。8月,云天励飞也首发过会。

这些热闹里,没有依图。

2018年时,倪浩在媒体的报道中,曾有一句创业心得:到业内最好,首先是能够活下去,然后再说是不是能变得伟大。从目前依图医疗变卖的结局来看,未免有些唏嘘。

当然,成功或者失败,是创业人必然要接受的终极宿命。也许,依图的故事还将继续,只是,医疗AI江湖里再无依图。

《AI冰与火之歌· 五问》第二篇预告

依图医疗成为弃子,其实是AI公司商业模式集体出现问题的缩影。

本周二,我们将发布万字深度报道《AI 商业模式的脱靶、崩塌、救赎》,从商业维度,讲述人工智能业务模式的两次坍塌与自救之路。

原创文章,作者:kepupublish,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94007.html

(0)
上一篇 2021年8月16日 12:48
下一篇 2021年8月1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