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进深News(ID:leju-sydcsxh),作者:曾树佳,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上半年,望着物管、商管赛道的喧嚣,一些仍在努力冲击资本市场的开发商,或许会发出一声感叹:“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两三年前,港交所也曾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地产上市潮。在调控的基调下,中小型房企试图凭借彼时的时间窗口,募集一笔资金,缓解自身的经营压力。后来,物业股的光环,逐渐盖过了“过气”的地产股。
如今,物业股上市风力渐歇,地产开发企业也依然只是三三两两地递交上市资料,谋求IPO。只是很多主体并没有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年内成功登陆港交所的房企,也仅有坚持到底、历经四次递表的三巽集团;而眼下,又多了一家四次冲击港交所的企业——中国文旅,这种“坚持不懈”在过往的上市企业中并不常见。
但在它们的身后,海伦堡、奥山控股等房企,却因前两次递表没有获得回应,遂放弃了对接资本市场的念想,新星宇控股则在等待着港交所的召唤。
一、上市寂寥
8月中旬,长春房企新星宇控股因年初提交的IPO资料失效,遂更新了财务数据,再次提交上市申请。但两个月的时间过去,仍然不见动静。
这家东北房企,实控人为卢昕。起初,她是长春地产圈内有名的职业经理人,后进入新星宇,逐渐由一个普通的程序员成长为新星宇控股主席、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并持有公司74.52%股权。
她曾评价自己是一个“目标感很强的人”,现阶段登陆资本市场,应该也是她最为重要的目标。但目前看来,她的上市梦似乎仍在延迟的不确定中。
新星宇控股于2018年至2020年,营业收入分别为47.87亿、48.66亿、53.22亿,相应的净利润分别为5.08亿、5.36亿、8.02亿。
尽管它为了冲击港股市场,这三年的净资产负债率已经从2.9降至0.4,但其地产布局主要集中在长春。对区域市场较为依赖、规模较小等特点,并不能为它的上市历程加分。
不过,新星宇上市的延缓,也归因于行业的大环境。因为地产股上市的风口早已过去,后来谋求IPO、翘首以待的并不只有新星宇,许多中小房企的名字,也出现在这个行列中。
例如海伦堡、奥山控股自2018年底,就着手上市筹备,但历经两个半年、两次递表,直至2019年底仍然申请失效后,它们才悄然终止了上市计划,不再更新招股书。
而去年11月,首次递表过期之后的实地集团,并未继续冲击资本市场,暂时归于沉寂。奥园旗下的中国文旅,经过多次努力,至今也前途未卜。
10月22日,中国文旅再次递交招股书,四次冲击港交所。这次,它索性将名称由“中国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大湾区文旅康居股份有限公司”。
但在外界眼中,大湾区文旅仍是一家披着文旅外衣的物业开发企业,含有大量销售住宅。按最新招股书数据,截至今年5月底,其收入3.19亿元,度假物业销售收入为2.78亿元,占比达87.1%。
IPO失效的原因较多,有可能是审批流程耽搁,也有可能是上市申请公司提供资料的速度比较慢。一般而言,房企只要不断地补充资料、优化财务数据,就能争取到后续的“聆讯”机会。
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地产开发商大多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审视与衡量后,适时地中断资本计划。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乐居财经表示,目前能上市的相对优质的房企都已经上市了,其他再提交IPO申请的多是比较弱势、问题较多的中小房企,财务或者法律硬伤,是这些房企放弃上市撤回申请的主要原因。
据乐居财经统计,2018年有9家内地房企成功赴港IPO,2019年、2020年各有7家,但今年截至目前却仅有三巽一家。换言之,往年“七八个星天外”,今年历经周折之后才产生“一缕星光”,规模已不可同日而语。
二、风起与风歇
好风凭借力,久在地产江湖进退的开发商,都知道把握时机的重要性。两三年前,那阵掀起的上市潮,便成就了不少中小房企的上市梦。
彼时,调控的趋势逐渐明晰,融资大环境开始收紧,为了缓解流动性,拓展生存空间,正荣、弘阳、美的置业、大发地产、恒达集团、景业名邦等房企,纷纷奔赴港交所,且大都能如其所愿。
其中,来自河南的恒达集团,因为“积累了预定开发但尚未产生重大收入的大量土地储备”,且“物业开发在土地收购及建设方面均需要大量资本支出”,它顶着高负债上阵,也得到了“上岸”的机会。
上市首日,恒达集团破发逾22%;首日收盘价为1.13元,跌幅8.77%,成为两年内赴港上市首日跌幅最大的一个内地房企。
那时候类似的破发现象屡见不鲜,但遭遇破发的房企,毕竟已经踏入了资本市场,已为自身的发展拓展了空间,总比没有上市要强。
部分小房企也得以用较快的速度冲击资本市场,比如地产二代陈思铭旗下成立仅6年的景业名邦,只经过5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上市,募资12.64亿港元。
强劲的风口,描绘出一幅幅地产上市的画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渐成了冲风之末。去年,虽然仍有港龙、金辉、上坤、领地、祥生等登陆资本市场,但这一波过后,上市潮已接近尾声。
在“三道红线”“集中推地”等调控政策下,赴港上市原本应该继续成为中小房企的“救命稻草”,但从今年的上市进程看,除了递表的新星宇,还有已经上市的三巽外,却难见地产股的身影。
很多未上市的房企正在观望,因为在调控的基调下,投资者更为注重上市主体的基本面,假如不能让自身的各项指标具有说服力,那么登陆资本市场的难度系数将更大,也难获较高的估值。
上市确实是解围纾困的一剂良药,既能募得一笔发展资金,又能提高知名度、拓宽融资渠道。但并不是一上市,就能一劳永逸,还要靠后续发展节奏的把控。
三、物管、商管来凑?
除了房企知难而退的因素之外,持续的物管、商管热潮,或许也分散了部分开发商的注意力,他们不想把对接资本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开发业务上。因为其他领域,同样也能曲线募资。
于是,地产业务上市搁浅的海伦堡,把目光转向了物业IPO,宣布分拆旗下的物管公司海悦生活(10月24日招股书被标注“失效”);卓越集团最终也没有落实整体的上市计划,而是只把卓越商企拿出来,叩开了港交所的大门。
此外,未上市的世纪金源、明宇实业、德商集团、俊发集团、融汇地产等房企,也将关联的物管、商管公司分拆,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
轻资产的故事确实较为吸引人。投资者更青睐于用更轻的资产,去撬动营收与现金流的物管股。而商管是物业股中较为稀缺且热门的业务之一,被分拆出来成为独立的发展线条,也是未来一个明显的趋势。
今年上半年,大批中小型物企密集递表将赴港上市热推向高潮,仅上半年递表物企就达21家,超过2020全年17家上市物企数量。
不过到了下半年,物企上市的步伐明显放缓,7月初至今递表的仅有鲁商服务、苏新生活服务、金茂物业,以及瑞安新天地4家物企。
在今年奔赴港交所的物企中,有人临阵返航终止上市、有人潜伏香港公司多年无疾而终、有人屡败屡战多次递表,而物企平均过会时间也有所拉长,物管资本市场正在悄然产生变化。
据乐居财经统计,港交所已经有近三个多月没有物企上市,“敲锣声”许久未曾响起。有业内人士判断,物管上市已经进入尾声,资本的跃动终究会沉淀下来,着眼于资产的质量,落实到服务的“真章”里。
当地产、物管上市见底,在调控重压下的房企,是否会再寻找另一条获取流动性的通道,还要看后面的市场态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进深News(ID:leju-sydcsxh),作者:曾树佳
原创文章,作者:carmelaweatherly,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log.ytso.com/178609.html